首 頁 聚焦 資訊 多彩旅程 美麗中國 茶旅人生

首頁>旅游>茶旅人生

講好茶文化非遺故事,共享美好生活

2022年12月05日 10:52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2月05日   第 09 版)

圖片說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非遺保護與傳承迅猛發展。由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文章擔任主編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日前出版。該辭典全面客觀地反映了中國非遺總體面貌,反映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保護非遺的實踐經驗、理論探索和突出成就。辭典的出版,標志著中國非遺保護在實踐和理論兩個領域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本報記者 張麗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制作茶葉的國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國人生活,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如何將茶文化更好融入人們生活,推動“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本報記者就此采訪相關委員與專家。

探尋茶文化,傳達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茶,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駱芃芃在篆刻中的一個創作內容。愛茶的她,曾經為中國郵政總公司發行的中國第一套宜興紫砂陶系列刻制4枚刻章,將中國印和紫砂陶同時出現在郵票上。“茶一定要承載文化,才能傳得更遠,讓更多人喜歡。而創作以茶為主題的書法篆刻作品,有一種心靜禪定、游刃有余的感覺?!瘪樒M芃說道。

“種茶、制茶、泡茶的過程是視覺藝術、聽覺藝術、嗅覺藝術、味覺藝術乃至行為藝術的綜合體驗。比如室外的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室內四壁的中國書畫、家具的擺設、綠植的選擇,需要藝術的設計和組合;沏茶過程中的藝術手法、茶葉條形和茶湯的美,品茶中的藝術享受以及席間的語言藝術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發展著。”駱芃芃始終致力于探索篆刻藝術和茶文化在精神層面的相通、互補、轉化和相互作用,一方面將篆刻藝術有機融入茶文化中,比如把印章和書法刻在壺身、茶餅、郵票上,讓茶植根于藝術;另一方面將茶文化帶入大型篆刻藝術展示活動中,探索其更高的藝術價值。

在浙江農林大學茶學與茶文化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關劍平看來,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孕育與保證了茶的豐富性,“不同自然環境孕育出不同特征的茶樹,不同地域的茶樹具有不同的適制性,比如浙江茶適合加工綠茶,云南茶適合加工普洱茶等?!辈璧呢S富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化的多樣?!爸袊藢ξ队X的審美,是一種文化的積淀,其豐富的味感,對茶生產者提出各種各樣要求。中國茶的生長環境往往在山區,小茶園多,保證基層民眾基本生活的同時,也形成了中國茶千差萬別的特點。接受多樣性,體現了中國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寬容度?!标P劍平說。

做茶文化傳承者,講好新時代中國非遺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茶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在浙江杭州考察時觀看龍井茶手工炒制技藝,鼓勵大家把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在致信祝賀首個“國際茶日”時指出,中國愿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鑒,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拔覈枞~的種植面積、從業人群、茶產量及產值均居世界前列。種茶、制茶、飲茶等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布,被各地區各民族廣泛享用,海內外中華兒女都是茶文化的傳承者,日用而不覺地踐行著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蔽幕吐糜尾糠俏镔|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表示。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項目。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是項目申報工作的核心單位之一,也是項目保護工作組的牽頭單位。“申遺成功是申報工作的圓滿‘小結’,也是其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保護的起點。我們將依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搭建好項目保護共同的基礎工作框架,推動項目整體性保護;打造共建共享系統,推進項目數字化保護;完善總體布局,豐富展陳手段,打造融收藏、展示、體驗、傳播為一體的全域化博物館等,多方面持續推進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保護與傳承?!敝袊枞~博物館館長包靜告訴記者,中國茶葉博物館將以堅定文化自信為主線,推進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講好茶和人類非遺保護的中國故事。

與這一項目相關的知識和技藝主要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和社區傳承等傳統方式進行傳承,并與正規教育有所融合。關劍平表示,做好非遺保護傳承,首先要將其盡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在此前提下,針對當下民眾審美與市場需求做好發展。“保護好基本數據后,才能進行大膽的發展、充分的嘗試。特別是不同時代有不同訴求,比如千余年歷史的末茶,在唐宋以后逐漸沒落,但近年來開始興起,甚至成為時尚潮流,還好有關末茶的文化傳統保存了下來?!?/p>

此次申遺成功,也是向世界傳播中國非遺保護成就新的契機。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姚國坤認為,茶馬互市,是中國茶葉從陸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開端。古為今用,成為推動茶文化交流互鑒的一個重要途徑,比如湖南益陽黑茶文化節,云南、四川等地“重走茶馬古道”等。他總結全國不少茶區的成功經驗建議,“以茶馬古道作平臺,挖掘文化底蘊,提升茶品牌;以茶馬古道為契機,建碑立亭,提升文化品位;以茶馬古道為原型,發展茶文化創意產業;以茶馬古道為線路,開辟茶文化旅游行?!?/p>

統籌“三茶”,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快速發展,茶科技水平穩步提高。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在推動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傳統制茶技藝主要集中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茶產業已成為助力這些地區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重要經濟支撐。第九、十、十一屆浙江省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原副所長魯成銀曾經根據湖北鶴峰縣的茶葉優勢與市場需求對接,推出“茶葉全域有機”發展戰略,在政府、科技、企業三方協同下,打響了鶴峰茶的品牌。至今,他已將該模式推廣運用于多個區域。魯成銀深切感受到,非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必須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才能做到更好地傳承與弘揚。非遺保護有利于茶產業可持續發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利于非遺保護,兩者相輔相成。

“發揮傳統制茶技藝,守護好地域特色韻味茶產品。傳統制茶技藝是我國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之一,如何利用非遺技藝生產出有地域特色的茶產品以滿足多元化消費需要,增加民眾的滿足感與獲得感,這至關重要?!濒敵摄y認為,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除注重品質外,還需增強品牌意識,利用非遺文化的文化價值為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賦魂,比如六安瓜片、黃山毛峰等,提高了品牌的美譽度?!斑€可挖掘茶產業的非遺價值,衍生相關文創產品;挖掘茶產業休閑價值,推出茶文旅融合等創新業態;挖掘非遺技藝培訓教育價值,進行多維度培訓,這包括不同傳統技藝之間的切磋分享,同一技藝的傳承培訓,還有通過游學等方式給民眾增長非遺知識、提高科學素養等?!濒敵摄y說道。


編輯:陳姝延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天AV在线资源网 | 日本免费人成网视频免费看 | 一级a毛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 午夜福利性爱片在线播放 |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