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茶旅人生
手藝守藝傳承紅色記憶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1月04日 第 11 版)
“浪花”奔涌“帆”正懸,紅“船”昂首向前。近日,江蘇省無錫市政協委員、無錫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正高級工藝美術師范友良的一把“中流擊水壺”脫穎而出。
在構想這把宜興紫砂之形器時,南湖的紅船、井岡山的火種等一系列充滿紅色基因的詞匯在范友良的腦海中盤旋。他最終將航船、風帆、浪花的組合確定為新作“中流擊水壺”的基本格調。
“中流擊水壺”容量850毫升以上,在現時紫砂壺品中算得上是“龐然大物”。壺身主視面以風帆象征革命航船的破浪前行,將凹的線和凸的面相互作用,突出了“鼓大風而疾行”的速度感。壺嘴是船首上揚,壺把則呼應了抽象的風帆、船頭,浪花的線條、凹凸、層次都在制作中一一體現。
1970年出生的范友良自幼成長在陶都丁蜀鎮,從當時的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畢業后,從事機械工程師工作,但自幼對宜興紫砂工藝的喜愛讓他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而后他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系統學習紫砂工藝。
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藝術素養以及執著追求,迅速提升了他獨具一格的藝術品位,他的制壺,形不定位,廣泛涉獵紫砂塑器、素器和筋紋器等,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面手”。制壺過程中,也始終保持宜興紫砂工藝的基本格調,但又不失時代特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創作。
“提香壺”“漢語·唐風壺”先后獲高級別獎項,他自己也先后榮獲“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稱號、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稱號,獲無錫市“五一勞動獎章”。
30多年紫砂創作,范友良嚴守祖訓,秉承了祖業的工匠精神,這是紫砂陶藝的魅力,是文化的力量,也是紫砂人的使命。
作為政協委員,他積極履職,為地方發展建言獻策。他通過日常觀察和調研,先后向無錫市政協、宜興市政協提出《合理保護宜興前墅龍窯》《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商行銷的建議》《關于規范紫砂直播行業的建議》等有關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等提案,體現了參政議政能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洞察力。他還多次立足本業,開辦公益短訓班,得到社會新的階層人士的一致贊譽。(賈星藍 潘強)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