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統戰時訊 民族宗教 非公經濟 中央社院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黨外知識分子 涉疆涉藏

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德道同修 身國同治——淺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2022年12月08日 10:27  |  作者:陸文榮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適應時代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再好的樹苗種在貧瘠的土地上也難長成參天大樹,中華民族5000余年的燦爛文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芽、開花、結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源遠流長的道家道教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去進行適應時代需要的發掘、提煉、闡發和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正為道家傳統中的優秀文化遺產積極適應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厚的沃土。

一、 “德道同修”的家國天下傳統

道家與道教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嚴格的區分。近代以來的人們習慣于將東漢以前的道文化稱為道家,將東漢以后的道文化稱為道教。事實上,東漢時期形成的只是“五斗米道”“太平道”和“金丹道”,當時將“道教”看作是“世間偽伎”。直到公元5世紀,南朝的天師道士陸修靜才第一次用“道教”之名,但此后無論哪一宗派,多以“道家”“老氏之教”“黃老之教”“老教”相稱,而極少用“道教”一詞,并多自稱“老氏之徒”“黃老之徒”,而很少自稱“道士”。因此,東漢以后的道教只能稱為道家的新形態,不能簡單地與之前的道家分割開來,它們以不同的歷史形態共同構成了道家文化傳統。

道家文化傳統中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侈的思想,都可以凝練成“德”與“道”二字,其內涵貫穿于五千年來的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如何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并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擔當應有的角色。其一,回歸經典,從古人的論述中去發掘和汲取智慧。“德道同修”的基礎是道家的“道尊德貴”,它使得中國先秦道家文化智慧走向社會實踐,并行深致遠,猶如中國文化幾千年來源遠流長。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家和國強、天下安樂。老子的《道德經》將體現“道尊德貴”的“道法自然”思想作為“德道同修”的價值目標,成為中國文化的偉大智慧。其二,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的理論分析和深化道教文化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制度并發揮積極作用。

關于“德道同修”,《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云:“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睆膫€人、家庭、鄉里到國家、世界,道家都非常強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強調以滿足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穩定發展為目標的道德修養作為基礎,并從個人真實的道德感悟出發,向家庭、鄉里、國家、世界尋求印證。如果個人所感受到的道德能夠得到家庭或者家族的驗證,那就表明這個道德還有余裕,有助于尊老愛幼,家庭和睦;如果放到鄉里也能得到驗證,那就表明這個道德可以延伸,有益于鄉里互助,增進社會進步;如果放到一國還能得到驗證,那就表明這個道德是豐富的,有助于促進人民的國家認同,團結一致振興民族大業;如果放到全天下里仍然能夠得到驗證,那就表明這個道德是普遍的,有助于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華民族正是有了這種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道德觀,才使得我們自古以來的“天下”觀念不是狹隘的概念,而是追求世界大同,正如老子所說:“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人與人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固然有各種不同,但是,我們的根本目的是要超越這些界限,將道家的傳統美德與我們個人私德、社會公德和天地大德的修煉結合起來,使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道德修養都得到改善,以推動走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類共同進步的天下大同。

二、 “身國同治”的和合智慧傳統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自我革命”的思想,這是繼群眾監督的舉措后,中國共產黨人又提出了永葆革命本色,防止退化的一個重要舉措。自我革命的本義,就是不斷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而自我揚棄,自我革新,從而與時俱進,永葆青春的活力。中國共產黨人勇做時代的先鋒,不僅是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相結合的先進分子,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先進分子。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于修身,過去人們要么認為是積累文化知識,要么認為是提升道德修養。其實,《道德經》第十三章曰:“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边@實際上就是把人的身體與“天下”視為同構,看作一理,從而把治身與治國統一起來。也就是說,身與天下是一體的,修身不是追求個人的私欲,而是要超越個人的局限而為國家、民族和天下服務。因此,老子以圣人或上善作為修身的標桿,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漢代河上公秉承老子的這種身體觀念,明確提出“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這充分展現出古代圣人把治身與治國看作道理相通。

漢代的《黃帝內經》更進一步推展老子的身體觀念,如《靈樞?師傳》說:“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也?!薄端貑?靈蘭秘典論》還把人體五臟六腑按照國家職能官位作比喻,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薄胺泊耸僬撸坏孟嗍б?。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

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家文化將身體與國家看作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關系,身體不僅需要有生理上的修行,也要有精神上的修行,治國如能像養生那樣心身俱妙,則天下太平。由此可見,這種視身為國,身國互喻,身國一理,身國同治的觀念,既體現出道家文化與中醫藥學相同的思維特征,也展現出道家文化“身國一理”的整體觀。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注重養生和醫學文化。漢代盛行“黃老之學”,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帶來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在文化上突破了漢儒的狹隘,打開了迎接、消化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心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相傳為黃帝所寫,作為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的《黃帝內經》得到充分的傳承和弘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醫道同源”傳統,因而才有了后來流行的“醫道一家”和“十道九醫”等說法。東晉時期的葛洪、南朝的陶弘景、隋唐時期的孫思邈、明朝的李時珍等等,既是高道,也是名垂青史的醫藥學家。可以說,醫藥學是道教修行養生實踐與理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兩千多年來中華道家文化最主要經典的《道德經》和《黃帝內經》,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道德”“修身”的問題上,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

三、 推進“德道同修”“身國同治”,發揮中華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傳承瑰寶,也是全人類的智慧遺產,因此,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一步豐富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傳承的首要任務。豐富的文化傳統,在新時代的中國,要適應新時代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需要,才能完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可以使文化傳承更具實踐性和可持續性。文化傳承,很重要的一個面向就是對經典的把握,先秦和兩漢諸子百家給我們后世留下了豐富、多元的經典文化,如道家的《道德經》《莊子》《周易》《黃帝內經》等等,都是道家傳統中值得傳承和發展的活態文化。

優秀文化的傳承需要有相適應的載體,如道家文化后來衍生出各種道教的組織形態,它們自覺地傳承和弘揚了優秀文化傳統,并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傳承和創新。易學的應用使其衍生出很多變化,豐富了它的文化基礎,中醫與道教相結合也衍生了道教醫學等新形態。這些多樣性的活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直到今天仍然充滿生機與活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傳統文化要積極地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文化只有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獲得有效的傳承并煥發活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別于西方文化的優勢在于,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傳承沒有出現大的斷層,一直都是活態文化,傳承至今生生不息。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積極適應當今國際和國內新形勢的創新性發展,充分展現出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傳播價值,因此,“走出去”成為了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的話題,如道家文化,《道德經》被翻譯成了一百多種文字,中醫養生文化、中華太極文化都通過多種途徑走出了國門,成為中國文化的國際標識。這種“走出去”的文化建設自然離不開國家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和對外開放與交流的擴大和深化。但我們也應當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僅僅靠主動“走出去”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不斷深入挖掘和科學闡釋,使其可以被“請出去”,從而使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和弘揚有著更加多元化的發展途徑,因此,如何從細微處著手,努力建構文化共同體,促進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具有國際影響,是當前中華文化更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四、 結語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積極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的中國化,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包括道家道教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提供了沃土。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了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就不可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這一結合過程,也就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作為中國道家道教文化的傳承者,從道家道教的當代發展來看,也到了緊密結合現實社會,及時開啟創新發展的時候,也需要學習和掌握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并將其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道教及儒家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儒道雙興,從而成為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創新者。(作者陸文榮系海南省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編輯:李敏杰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亚洲日韩在线a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人成视频一区在线 |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喷水 | 日韩25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