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茶旅人生
湘茶之戀
讓人刻骨銘心的莫過于,千年當春,普惠蒼生,生死之戀。
---題記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載已穿越時空、跨越歷史、穿透疆域、撒播全球,飲譽人類。尋草當藥,以藥問治,以茶解毒,相傳的這個神農氏炎帝,歷經四五千年風雨,靜靜地躺在羅霄山脈深處--炎陵;在羅霄山脈的一隅有一個以茶命名的縣——茶陵縣,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茶冠名的縣。在該縣茶祖園的擎柱上詩云:“神農嘗茶開啟千年國飲,嘉木吐艷玉成亙古茶陵”。
隋朝《茗史》載:“隋文帝微征,自爾腦痛。忽遇一僧云,長沙府轄梅山渠江一帶山中有茗草,煮而飲之,當愈。服之有效,由是人競采啜。”史料上還有五代“渠江薄片”遠銷江陵、襄陽一帶的記載。“渠江薄片”五代毛文錫《茶譜》中描述“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滓也”。距今已越千年。所謂潭邵之間的渠江,指的就是現今的安化縣、新化縣、溆浦縣交界處的百里渠江水系。
多少湘茶的故事流傳在民間,流傳在三湘四水,流傳在有著上萬年稻作文明的長江中游,流傳在湘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鄉韻。它是“茶余飯后”的產物,還是緯度28度黃金產茶帶的大自然饋贈,亦或是敢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的一顆明珠,無論如何,“茶為國飲”對于一個綿延具有五千多年文明的民族是植根于民族的生活之中、靈魂之中、流淌在血液之中的。
這是千年茶戀。還有著千年茶夢。
靈感從何處來
九年前,在江水洶涌奔向長江的季節,芳菲競春,花意盈蒼,氤氳茶香,向著那八百里洞庭飄去,茶香融入湘水與春潮共舞,一場由省政協組織的春茶調研正在長沙的幾個茶場進行。針對之前“湖南再生資源千億產業開發研究”形成的調研報告在《中國合作經濟》上速發,并在湖南日報濃縮的《開發城市礦產,打造千億產業》,在省發改委等省直部門網站主頭轉載,對千億產業開發研究保持著熱度和邏輯度。曾在縣里工作時,一戶鄰居常來家講講他當茶場場長的體會、湘茶的出口境況、湘茶產業的喜與憂,近二十年前對湘茶之思埋下了萌芽的種子。在單位分工調整后,茶路何方,此次考察提供了學習與思考的機會,對當時全省500億元左右的茶產業,在考察現場即提出了千億茶產業開發的思路,當即就得到考察組同志的贊成。此后經過相關方面的反復論證并報告省委、省政府決策,出臺了《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茶葉產業提質升級的意見(湘政發〔2013〕26號)》,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設300萬畝優質茶園,無性系良種面積達80%以上,產量45萬噸,年出口8萬噸以上;力爭實現1000億元茶業綜合產值,全省茶農茶業收入翻一番。”湖南自此拉開了向千億茶產業進軍的號角。
茶產業的多功能性十分突出,產業是其一,精準扶貧是其重,鄉村振興為其恒,農民增收是為喜。近年來先后十多次去武陵山區、羅霄山脈等產茶重點區也是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主戰場進行考察調研。湘西州十八洞村是“精準扶貧”的首倡地。該州因產業脫貧在實現精準脫貧中的貢獻率達73%以上,其中茶產業超過50%。《以產業為抓手實現精準扶貧--關于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啟示與建議》(《中國合作經濟》2016年第6期),是湘茶產業發展的真實反映與寫照。該調研報告后被中華合作時報和中國合作經濟雜志在評選競賽中評為優秀調研報告。茶產業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產業,接續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從建議千億產業,到規劃,到推動,到實現,經過了八年多的不懈奮斗。
是什么支撐千億產業
“湖南有什么茶?”
“湖南茶品牌是什么?”
這不是一個人的疑問,也不只是一群人的疑問,更多的是市場的疑問,產業的疑問。
湖南山丘平兼具,山嶺蜿蜒,霧接云霞,氣吐昆侖,遍地皆景,步步為異,既是生產多樣化、地理標志化、茶葉特質化的天然優勢,但又是標準化、規模化的區域障礙,如何將劣勢轉變為優勢,關鍵在于認清茶身真面目、摸透自然真“脾氣”、找準消費真需求,把茶葉的功能性、消費者的個性化、發展趨勢的市場化作出相應判斷,由此剖析湘茶的問題與潛力,猶如看到春夏秋冬四季花開、各自芳菲的獨特優勢:如梨花的艷麗、荷花的大氣、菊花的內斂、梅花的傲放,各美其美,各揚其長。打開的思路,猶如奔放的千里馬,從基因中來,到惟余莽莽中去,具有千年傳承的湖南黑茶橫空出世,“去油去脂”的安化黑茶如一匹狂歡野馬數載以二位數以上的速度增長,且具有良好的市場穩定性和持續性。黑茶以“金花”(冠突散囊菌)為重要標志,《“金花云”奏響脫貧攻堅的“金曲”》(人民論壇網,2020.07.30),《十年磨一劍,茯茶再出發》中對黑茶《解讀“金花”密碼》(《人民政協報》,2019.08.30),金花黑茶很受消費者歡迎。以武陵山區黃金茶為代表的瀟湘綠茶以其內含物特別是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綠茶高出一倍的特質具有良好的口感和品質而享譽神州,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廣泛贊譽。之后又開發湖南紅茶,成為新的增長點,它曾與茅臺同獲巴拿馬金獎,以“花蜜香,甘鮮味”競優,呈速增之勢。綠、黑、紅尤如春化效應后的金花,形成湘茶三足鼎立之勢。岳陽黃茶在厚重的底蘊中穩步前行,桑植白茶以區域優異而崛起。為了將五彩湘茶立為湘茶之特的公共品牌,省社黨組、理事會高度重視,將已注冊的“五彩茶”品牌花85萬元轉讓費而受讓為公益品牌,使五彩湘茶帶著詩意而來,也帶著茶人的閑適與夢想而來。《品牌強茶,如何與眾不同?》(《人民政協報》,2020.05.15)和《把發展“五彩湘茶”作為湖南精準扶貧的抓手》(《科技日報》,2020.05.21)、《用差異化優勢鑄造“五彩湘茶”之魂》(人民論壇網,2021.02.27)等均作了閘釋和報道,對茶產業的發展千里傳湘。
資本之痛
資本聞香,逐香而來的資本,在茶產業加速發展時進入了湘茶重點龍頭企業。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漸進的、農科的創新進步也是需要感知“溫度”的,這猶如大自然四季的變化,不可能四季恒溫,對利潤的支撐在實體“失速”后,如果資本利用不當,如“對賭”之類,資本就會露出獠牙,嗜血破曉。正是如此,一些茶產業的龍頭企業中招了。在小農戶經營條件下,如果沒有優勢龍頭企業的“遮風擋雨”,就不可能形成大產業,大龍頭帶頭大產業成為傳統農業改造升級的一大特征。湘茶集團多年前的融資提速同樣遇到了“滑鐵盧”,有人說,老總們幾天幾夜沒睡覺了,有人說大龍頭還能存在嗎?人們的擔心不無道理,緣由多次“結果”失敗,老資本未去新資本未進,給茶產業帶來沉重的思考,“以三湘茶農為父母、包銷基地茶”的莊嚴承諾能否兌現,又一次考驗著胸懷茶業者的“命運”。那天對此商量超時便餐后,有人喊著“黎總,黎總……”,沒回頭,再喊,仍未回頭,看著他遠去的背影,是否沒有聽到?不,也許模糊了的雙眼無法回頭訴說,也許是對那種無望亦或絕望一時走在絕壁上的“失聰”,讓人沉重,讓人難以置信,在現場似乎感覺到了空氣的凝固和人的撕心裂肺。人遇絕境而重生,也許是面向神州融資,也許是堅持不懈的搜遍“識茶者”,蒼天不負有心人,終于在“最后一刻”融資3.5億解套,周重旺、黎明星等老總們才終于舒了一口氣,闖過資本“對賭之關”。也深深地啟示著對農業資本使用要保持很強的“風險意識”,農之不可“賭”,農之不能“賭”。
瓶頸在哪里?
為了探尋湘茶發展之路,我們先后十多次去湘西等重點產區調研,均形成茶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呈各方引以為參考借鑒和采納意見建議。曾以茶產業開發為例,閘釋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路有多遠?在新華社內參上發表;《擦亮老字號品牌,推進黑產業健康發展》(《湖南日報》,2016.06.11)用近乎整版刊出全篇調研報告,在文首其“調研手記”為:
“茶以文化深厚著稱。茶以致靜,茶以逸趣,茶以養心,茶以養廉。茶余飯后,風淡云清,君子之交淡如水(茶),都是一種生活境界。茶與休閑、生態、旅游、健康、文化等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已被我省規劃為到2020年成為綜合產值上千億元的生態產業。我省茶產業主要分布在邊遠老、少、窮地區,是典型的特色精準扶貧產業;在茶產業新增長的成分中,黑茶又挑起了半壁江山,黑茶正崛起成為我省重要的既傳統又現代的新興產業,其品牌價值與日俱增。在加強‘一帶一路’產業開發的今天,如何在文化、科技、出口、產業扶持等方面走出一條具有湖南特色的黑茶產業發展之路,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根據省政府和省社的要求,多年前組織專家作出千億產業發展規劃。在全國兩會時提出設立“中國茶節”,在與國家相關部門的建議中反復提出,也反復多次提案。對設立“國際茶日”提出建議,該茶日于2019年11月27日第74屆聯合國大會宣布設立,時間為每年5月21日,以贊美茶葉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價值,是以中國為主的產茶國家首次成功推動設立的農業領域國際性節日。
此節日一出來自然非常高興,在《國際茶日,我愿意為你》中作了如下報道:“同樣與‘國際茶日’結緣已久的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巡視員李云才聽聞這一消息,心情也格外激動。去年參加全國兩會期間,他提出‘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設立中國茶節’的提案,期間農業農村部的相關負責人還特意打來電話,就設立‘中國茶節’‘國際茶日’與他在電話中進行了詳盡的交流討論。‘我們深入探討了設立茶節的目的和意義,例如,作為促進茶葉特色產業的發展,弘揚我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精準扶貧、‘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于促進茶旅融合、在大健康推進中的獨特優勢等。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我再次提出建議設立‘中國茶節’的提案。后來據農業農村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自2018年開始,我國已正式加速推進‘國際茶日’。’李云才說。‘如今此舉被國際社會采納,是國際盛事,更是中華茶界盛事。’李云才說,‘國際茶日’的設立,為中國茶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臺空間,為中華茶文化推廣提供了重要平臺,為國際茶學交流提供了更多機會,為茶旅文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將茶飲之美與科學融合,我們已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但仍然有更廣闊的空間可以開展國際合作,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茶始中華,茶為國飲,我們為之驕傲,世界為之驕傲!’李云才說。”(《人民政協報》,2019.12.06)。
以茶文化、茶學技、茶文旅、茶產業為重要內涵的“在鄉村振興中如何保護農耕文化”,在湖南日報發表后,人民網、求是網、中國經濟網等主流媒體都進行了轉載,部編九年級考題曾引述中國青年網關于為什么設立“中國茶節”的報道,考試學生對茶文化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湘茶之美,茶主產區呈現“四美”: 層層疊疊,山地茶大地指紋之美;口感尤爽,內含物特質(如黃金茶氨基酸含量翻倍)之美;金山銀山,茶文旅融合愉悅心情之美; 品牌強農,為農增收的黃金美譽之美!
也許突破了湖南沒名茶的瓶頸,形成了五彩湘茶的湖南茶特色與格局。以大湘西黃金茶為代表的湖南綠茶、以一百多年前獲獎巴拿馬的湖南紅茶、傳承千年的安化黑茶,它們呈現三足鼎立之勢,還有岳陽黃茶的底蘊、桑植白茶的底色呈現市場優勢。湖南以差異化優勢打造湘茶特色,彰顯湘茶特質。在突破產業、市場、品牌、科技等瓶頸中,2021年底湘茶綜合產值實現了1012億元。“把茶文化、茶科技、茶產業統籌起來”得到凸顯。
茶產業有新的瓶頸嗎?
跳出湘茶看我國茶產業發展,多年前,曾研究提出我國茶產業要謹防風險。“茶產業是助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是偏遠山區精準脫貧和重點產茶區致富的重要抓手。各大茶區種產茶熱情空前高漲, 風險也隨之而來。”要防控“產能過剩風險、高成本風險、氟含量高風險、農殘風險、重金屬超標風險、自設‘藩籬’風險”等六大風險的專題報道(《中華合作時報》,2019年03月01日)。
目前來看,奶茶、果茶、各種功能茶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但效益呢?去年四月的一篇報道指出:“開奶茶店真的很難賺錢,當前全國48萬家奶茶店,80%日入不到150元,僅10萬家能賺錢。”其實能賺錢的店鋪往往是頭部企業,在進貨、租店等成本支出上談價能力強,品牌外溢效應強,控本增益者方可盈利。去年7月我請“專家”“喝”奶茶,既聞奶茶香,更品奶茶“苦”,建議對湘奶茶發展的定位要清晰、特質、競優。
新的啟示
面對疫情的挑戰,早在疫情來襲之初,我當即提出“網上喝茶”、“直播帶貨”戰疫情。《疫情下茶業的“三字訣”》:“有疑似,不入園;分批采,不聚集;散加工,不求快;全面防,不污染;保質量,不懈怠。”這些凝練的口訣,將采摘到生產到運營的要點,都涵蓋其中,值得更多茶區進行借鑒。(《人民政協報》,2020.02.14)這對當時疫情不明朗的嚴峻形勢來說是具有針對性的。
從長遠戰略來看,茶產業的下一個“風口”在哪里?
對“輕輕茶”不只是關注,每年都要與劉仲華院士、周重旺、黎明星、吳浩人等專家調研討論相關問題,它包含的產業、市場、科技、健康的內涵,是我對茶產業關注和調研的新的重點,并多次在交流和調研報告中提出,茶產業新的出路在于創新消費市場和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創新市場不僅有小眾化、個性化、區域化需求的開發,更重要的是質量提升在應對大市場、持續性、穩定性、成長性的市場消費需求,上述兩者的結合正是湖南茶產業發展的第一個秘密。第二個秘密就是科技的創新。傳統消費方式在質量上的更大提高、在茶功能上的萃取物的功能性體現、在復合型消費上的多樣化選擇、在消費對象選擇上的個性化大眾化需求的充分滿足,都承載著市場的創新和科技的進步。今年 2月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JCR Q1,影響因子 6.576,該期刊研究的主題包括臨床營養、營養與可持續飲食、營養與食品科學技術、營養方法論、運動與運動營養、食品化學和營養免疫學)在線發表了題為“Instant Dark Tea Alleviates Hyperlipidaemia in High-Fat Diet-Fed Rat: From Molecular Evidence to Redox Balance and Beyond”湖南專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進一步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果轉化產品全金花速溶黑茶調節糖脂代謝的功能提供了有效的分子依據。隨著茶學、茶業的深度研究及其功能拓展,茶既為國飲,且為國健。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原巡視員李云才)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