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藝文
賡續京劇藝術傳承血脈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2月10日 第 06 版)
作者:張建國
11月16日下午,全國政協副主席、京昆室主任盧展工率京昆室調研組赴國家京劇院就“新時代戲曲人才隊伍建設”開展調研。我有幸全程參與了調研,并作了發言。我感到,這是戲曲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生動實踐,也是和各方面專家、領導坐下來開誠布公、暢所欲言,為推動戲曲事業繁榮發展建言獻策的一次生動研討。會上,大家分別就戲曲人才培養、戲曲發展、當前遇到的實際問題以及解決辦法等,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很好的觀點、意見、建議。特別是大家暢快交流,圍繞很多戲曲人關心的問題作了切中要害的重要發言。文化和旅游部的專家、領導也參與討論,并對很多實際問題作了表態。我很受鼓舞,頗受啟發,想談一談我參加調研的感受。
中國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推動戲曲繁榮發展,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應有之義。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戲曲藝術,要心懷敬畏。首先,作為一名從藝50多年的老演員,我深深感到,戲曲藝術是“角兒”的藝術,戲曲藝術能否繁榮發展“關鍵在人”。在戲曲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戲曲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都對戲曲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培養戲曲人才,如何進行戲曲人才隊伍建設,是當前戲曲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確保戲曲藝術代代相傳、發展繁榮的一個關鍵問題。這次調研活動正逢其時、擊中要害。
我現在擔任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長,自從擔任這個職務以來,我就千方百計地促成一些戲曲人才培養的事情,比如,我們推出了“三星”計劃:針對一些嶄露頭角的年輕演員開展“京劇希望之星”培養計劃;針對一批相對比較成熟的中青年演員推出“京劇之星”推薦演出工作,特別是在多方努力和支持下,我們組織了“第三屆中國京劇之星展演”活動,舉辦了5場折子戲專場演出,囊括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天津京劇院、大連京劇院、上海京劇院的15位優秀中青年演員,每場演出結束后都組織專家評點專題研討會,為演員把脈會診,助力提高。另外,我們還針對少年兒童推出了“京劇未來之星”計劃。今年6月到8月,我們在網上組織了超3000名選手報名參加的“中國少兒京劇展演”活動,超1400個優秀報名作品,關注投票用戶超60萬人次,直播實時瀏覽達近200萬人,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為未來的京劇人才培養儲備力量。
此外,我還多方呼吁:進一步深化戲曲院校改革,抓早抓小,按照戲曲教育規律培養人才,不搞教育培養模式上的“一刀切”。建議教育部門在入學政策上給予戲曲類中專招生一定的靈活性,未小學畢業的優秀戲曲人才,可以直接進入戲校,在戲校中完成小學階段的文化課程。建議加大對私立戲曲學校的扶持力度,在法律和政策允許范圍內,鼓勵按照戲曲人才培養的歷史成功經驗和做法來培養戲曲人才。
在調研中,委員們講到了“信心”問題。盡管戲曲現在面臨比較多的風險挑戰,跟其他的藝術門類相比處于弱勢地位,大家也有很多的困難,但一定要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戲曲各方面取得的發展和進步,一定要堅定信心。這一點我非常贊同,且深有體會。作為京劇人,我們還是要樹立一種心態,就是不要橫向和其他行業、其他職業對比,不要只用收入、地位這些指標衡量自身的價值。我們要有自己的信仰,我們從事這門神圣的藝術職業,就要從對這門藝術的鉆研、展現、提高以及觀眾、專家的認可中尋求快樂,獲得成就感。這并不是說物質生活不重要。相反,各位委員、專家在調研中非常關心我們的物質生活基礎,特別是年輕人的住房、收入等基本生活保障問題,這一點我非常感動。但無論如何,只有內心對這門藝術有堅定的信仰,在基本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之后能夠滿懷信心、意志堅定地投入到藝術中去,投入到服務人民群眾的演出中去,才會有發自內心的幸福感。我個人體會,什么時候是最快樂的?不是拿到工資的時候,而是演出成功、觀眾叫好的時候是最快樂的,最能體會到從事京劇藝術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作為京昆室成員,這幾年來,跟隨展工副主席帶領京昆室的委員們去過很多地方進行調研,深為他對京劇乃至戲曲事業的關注和關心所感動,深為京昆室對京劇乃至戲曲事業作出的貢獻而感動。在這次調研活動中,委員和專家們對國家京劇院的各項工作,特別是近幾年來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極大的肯定,甚至給出了“國家京劇院還是國家京劇院,國家京劇院不愧是國家京劇院”這樣高的評價。作為國家京劇院的一名老演員,我感到與有榮焉!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成就了我,我有義務為京劇后繼人才的培養、京劇事業的傳承和發揚作出更多的貢獻。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守正創新,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揚國粹藝術,為京劇藝術的發展繁榮貢獻綿薄之力!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京昆室成員,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國家京劇院三團原團長)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