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科技喚醒廣闊藍天
過去10年,我國空氣質量發生歷史性變化。
全國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2021年進一步降到30微克/立方米,歷史性地達到世衛組織第一階段過渡值。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2021年達到87.5%,比2015年增長6.3個百分點,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空氣質量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息息相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集中向大氣污染宣戰。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一系列政策出臺和實施后,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改善。
空氣污染是一微克一微克降下來的,“奇跡”也是一步一步干出來的。
▲2022年,山東德州,空氣質量佳。
科技攻關,“一市一策”
即使在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秋冬季仍會發生長時間、大范圍的重污染過程,面對霧霾隨時有可能復發的“老毛病”,查清楚病因是關鍵。這不僅是國家層面迫切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也是各級政府推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所面臨的難題。
2017年4月26日,國務院第170次常務會議決定啟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項目由原環境保護部牽頭,聯合科技、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2900多名科技工作者針對京津冀周邊地區霧霾成因開展集中攻關。
此前,由于缺少有效的治霾科技支撐,地方政府常常陷入“有想法、沒辦法”的窘境。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攻關支撐力量,實現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空氣質量快速改善,必須使科技團隊深入地方大氣污染防治一線,在地方政府身邊做“治霾醫生”,隨時隨地出謀劃策。
2017年9月14日,時任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領導小組組長、環保部部長李干杰,在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暨大氣攻關項目啟動大會上指出,針對如何把脈霧霾病因,要建立“包產到戶”跟蹤研究機制,成立28個跟蹤研究專家團隊,對“2+26”城市進行駐點指導,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氣污染綜合解決方案。
“駐點跟蹤涉及方方面面,如何實現高效協同組織是攻關工作開展的瓶頸所在。構建實現多方力量協同聯動的駐點跟蹤研究機制,是破除區域污染治理存在的組織、地域、學科、技術、信息五大壁壘的關鍵。”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海生說。
為此,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創新性地采取以管理部門、技術支撐部門、承擔單位和用戶四方合同約定方式清晰權責關系。駐點跟蹤研究團隊采用“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完善—邊反饋”的“五邊”工作機制,鋪設了一條大氣攻關科技成果落地的“應用—反饋”雙向快車道,實現技術共享、資源共享。
28支駐點跟蹤研究團隊在統一的工作機制與技術指南指導下,在污染源的精準解析、源清單的精細化編制、應急管控措施的制定等方面實現突破。在幫助地方政府科學精準找到大氣污染“病根”基礎上,根據京津冀污染傳輸通道上的“2+26”個城市特點為地方政府量身定做“一市一策”城市大氣污染綜合解決方案,為地方治霾開具近千份“靶向藥方”,通過科技支撐實現“精準治霾、科學治霾”,解決了地方政府“有想法、沒辦法”的難題。
成效顯著,喚醒藍天
近4年時間,參與到“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中的科技工作者超過2000人,駐點天次達一萬余天次。
濟鋼作為全國十大鋼廠之一,背負著一座城市的GDP,濟南市委、市政府最終下定搬遷的決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帶領的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給他們吃了顆定心丸。
通過模型核算和反復校驗,如何有序關停、如何轉型,郝吉明團隊緊隨每一步決策和變化,綜合考量污染物來源和傳輸、費效比、環境容量,科學給出了解決方案。
2017年6月29日,隨著3200立方米高爐正式停爐,濟鋼鋼鐵生產線停產工作拉開序幕。在新舊動能轉換實驗中,郝吉明團隊給出建議,濟鋼打了個漂亮的“轉型仗”。今年3月,濟鋼環保新材料產業園進入全面開工建設階段,引領濟南市石灰石資源深加工產業向環保化、集約化和大型化轉變。
在山東德州,為更加科學有效應對重污染,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會同德州市相關部門和技術單位,建立了每日一商、每周一報、逢重污染加密會商的工作制度。每日就氣象條件、污染成因、秋冬季攻堅和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污染形勢預測及相關對策建議開展系統分析。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調配多套先進儀器設備,聯合當地生態環境監測部門,組建由常規站、微站、超級站、走航觀測及垂直探測等多技術手段組成的綜合立體觀測體系,對德州市重污染成因與來源開展科學診斷和跟蹤研判。
德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岳紅星說:“大氣攻關駐點跟蹤研究是我們一對一的‘好大夫’,他們對我們的情況如數家珍,尤其是重污染天氣來臨時,不論何時走進駐點辦公室,總能得到可行、滿意的答案。”
通過動態高分辨率排放清單和污染來源解析,跟蹤研究工作組識別了德州重點污染源,確立了“抑塵、壓煤、控車、除味、增綠”的工作主線。堅持源頭防范和重點管控相結合,分析研判與執法監管相結合;建立“邊研究、邊產出”和“測—管—評”閉環工作模式,科學精準溯源,強化落地應用。
針對德州市的“頑疾”揚塵污染問題,跟蹤研究工作組向德州市政府提交揚塵污染防治建議,引進道路積塵負荷走航監測車開展動態監控,率先建立了降塵和積塵雙考核機制,推動出臺《德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依法推進揚塵治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德州PM2.5年均濃度從2016年的82微克/立方米,降為2019年的53微克/立方米,降幅高達35%,重污染天數減少34天,空氣質量改善顯著。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開展跟蹤研究工作以來,污染物減排量達32%,PM2.5濃度降幅達27.4%,優良天數比例上升5.3個百分點。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降幅最大的20個城市中,有17個城市是開展跟蹤研究的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2018—2020年開展跟蹤研究工作期間,PM2.5濃度降幅高達19.4%,優良天數比例上升9.1個百分點。
開展跟蹤研究工作的城市全部完成打贏藍天保衛戰及“十三五”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2019年4月22日,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科學家柴發合在會議上發言。
踏上新征程,整裝再出發
這5年,“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實現三大創新,產出五大成果。但是,他們的腳步并沒有停歇。
在創新“1+X”聯合攻關模式、創新“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機制、創新“資源數據共享”機制的同時,產出了五大成果,即弄清重污染成因與來源;精準識別重污染關鍵問題,構建重污染應對技術體系;形成綜合調控科學決策技術體系;揭示重污染對人群的急性健康影響;支撐國家環境管理、地方環境治理、行業精準治污與社會共識凝聚。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是締造者之一,也是見證者之一。他主持參與大氣攻關技術研討、工作推進等大大小小的會議40多場。鄒首民說,攻關就是自家的工作,藍天就是家人的幸福。
大氣攻關項目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大氣攻關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是生態環境領域集中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有益探索和先行先試。
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組織召開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協同防控“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啟動會,駐點開啟新征程。
新一輪駐點工作在沿用此前駐點機制的基礎上,將駐點區域擴展至包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蘇皖魯豫、長江中游經濟帶、新疆烏昌石城市群等在內的52個城市(群),2000余名科研工作者再次奔赴城市一線,開展跟蹤研究和技術幫扶。
針對當前大氣污染主要問題,新一輪駐點將臭氧納入研究對象,旨在提升空氣質量優良率,同時仍將PM2.5作為研究對象,為達成“十四五”時期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目標,持續深入研究。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柴發合表示,“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工作機制是大氣攻關的智慧結晶,這個新型舉國體制下的環保科技探索具有可推廣性。在新形勢下,能指導全國更大范圍的城市制定“一市一策”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方法。
新一輪駐點期間,除了各駐點工作組奮戰在城市一線外,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作為后備軍,在后方儲備研究技術及手段,并通過線上直播等方式,傳達至一線駐點工作組。直播培訓的選題,或來自駐點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或為重點研究內容中的技術瓶頸,還有駐點優秀典型案例。在綜合成因技術方法、行業管控技術方法與措施、城市治理案例分享等方面開展技術直播培訓17期,為駐點工作組進行針對性答疑解惑。
12月10日,秋冬季駐點城市污染會商會剛開完,為推動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作為科技力量黏合劑,就組織協調區域內駐點工作組會商分析研判區域污染成因,發揮專家團隊的指導作用,進一步提升科技支撐空氣質量改善的有效性。
(《民生周刊》記者 崔靖芳)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