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藝文

守正創新傳薪火

——訪中國書店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東曉

2022年12月25日 21:43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1月21日   第 09 版)

中國書店

本報記者 謝穎

■1952年11月4日,在北京演樂胡同的一座小四合院里,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宣布:我國第一家國營古舊書店——中國書店成立。

70年來,經過幾代從業者的努力,中國書店從成立之初的十幾個人的國營古舊書店,發展成為擁有古籍收藏保護、古舊書刊流通、古籍文獻修復以及古籍整理出版、古舊書文獻拍賣、文房用品和書畫流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的集約型國有文化企業,形成古舊書業全產業鏈的整合和集成。

“京城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北京市展示傳統文化的金名片”,中國書店的發展始終圍繞著挖掘、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初心。本報記者專訪中國書店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東曉,講述中國書店的發展歷程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思考。

為書找讀者 為讀者找書

文化周刊:中國書店是新中國第一家國營古舊書店,一直秉持“以店為媒、以書會友”的經營方針,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又有怎樣的發展和提升?

張東曉:中國書店是新中國第一家國營古舊書店,也是我國當代古舊書業的重要代表。所謂古舊書業,與我們熟知的當代圖書出版書店不太一樣,它是古書、舊書收售經營的雙向流通,互動性強,“以書會友、為友尋書”一直是這個行業的經營傳統。中國書店承繼了悠久的傳統,不僅成為傳統紙介圖書的聚散地和經營平臺,也是與諸多文人學者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梁。中國書店所秉承的“以店為媒、以書會友”正是這一特點的鮮明體現。

70年來,中國書店堅持“為書找讀者,為讀者找書”的服務理念,以店為媒、以書會友,與無數的讀者尤其是文人學者結下了書緣之情,鄭振鐸、魏建功、侯仁之、白化文等著名學者都是中國書店的“摯友”。同時,我們的店員對服務對象的了解和古籍版本、目錄學的專業素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僅能為讀者提供周到的服務,還能夠有針對性地為學者提供所需的古籍文獻資料。20世紀80年代中期,山東籌建蒲松齡紀念館派員到琉璃廠的中國書店選購各種版本的《聊齋志異》,接待的是雷夢水先生。了解了他們的籌備情況和基本想法后,雷先生不僅準備了十幾種不同版本的《聊齋志異》,還找出了影印的蒲松齡未刊稿本《東郭簫鼓詞》《淄川縣志》和蒲松齡一生游歷和為官之地的縣志,以及與蒲松齡交往甚密者的文集。

“為書找讀者,為讀者找書”,聽起來雖然很簡單,但在我心里,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也化為這70年來中國書店人堅持守正創新的不懈努力。在這個理念下,我們把“讀者”放在最“心中”,現在已形成“一核、兩翼、三驅動”的戰略發展格局,以古舊書全產業鏈業務為核心,以出版和拍賣業務為兩翼,發揮資源驅動、科技驅動和國際合作驅動優勢。

執中守正保護古籍

文化周刊:古籍是中國書店的“招牌”,在古籍發掘保護、搶救修復方面,中國書店有哪些成績和經驗?

張東曉:發掘和保護古代典籍,努力搶救和保護珍貴善本古籍是中國書店的核心業務。早在成立之時,中國書店就著手對散失的古舊書刊和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搶救性收購。21世紀以來,我們還把工作擴展到海外,從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回購散失海外的古籍文獻。我們保護和收存了大量的珍貴古籍和歷史文獻,有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珍貴古書版本,如明代萬歷年舒載陽刻本《封神演義》、一百二十回鈔本《紅樓夢稿》、宋嘉定年間刊刻《楚辭集注》等;還有大量在我國古代典籍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版本,如瓷版《周易說略》、《宋版重刊許氏說文五音韻譜》、元刊孤本《類編圖經集注衍義本草》、元明遞修本《百衲本史記》、乾隆鈔本《武英殿聚珍版辦書程式》等。

迄今為止,中國書店為國家公藏單位提供了數以萬計的珍稀古籍資料,為國家搶救性地回購海外古籍數以千部,促進了我國當代古書版本收藏、積累和學術文化研究。

在古籍保護修復方面,中國書店也是重要的力量。中國書店古籍修復技藝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老一輩的趙樹峰,到后來的汪學軍,再到今天的第四代傳承人徐曉靜,不斷傳承、延續,并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融入高科技手段進一步完善,為國家公藏單位以及眾多學術研究機構、藏家學者修復了數以萬計的珍貴古籍善本。

文化周刊:古籍出版也是中國書店的亮點,近年來出版了不少古籍和傳統文化精品,“店社合一”的模式有什么特點?

張東曉:“店社合一”是中國書店古籍整理出版的獨特之處,充分利用店藏的專業優勢,發掘傳統文化精華,以表現和展示古書版本為特色,全面整理和出版歷朝歷代不同表現形式的典籍文獻。

目前,中國書店形成了以傳統線裝木版刷印和古籍善本再造為特色,以古籍復制影印、文史哲和傳統藝術出版為優勢的圖書出版格局,讓善本古籍化一為百、化一為千。比如以《中國書店藏版古籍叢刊》為代表的木版刷印古籍,以《中國書店藏珍貴古籍叢刊》為代表的具有版本價值的珍貴古籍,以《中國古琴譜叢刊》為代表的古琴譜文獻;《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四部叢刊五編》等新印古籍項目;以及北京歷史文獻類圖書《帝京景物略》《日下舊聞考》《法源寺志稿》《北京通州歷史文獻輯錄稿》等。

開拓探索賡續文脈

文化周刊:慶祝中國書店成立70周年,一些新穎的文創產品頗為吸引眼球,如“片羽存真”文創系列等。在信息化數字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老字號”都紛紛“潮”起來,中國書店在這方面有哪些新氣象?

張東曉:在今年的服貿會上,中國書店“片羽存真之玲瓏珠璣”系列將古籍零頁殘片轉化為富有現代氣息的小物件,受到年輕人的歡迎。還有今年推出的經典折子裝《萬壽盛典圖》,依據武英殿刻本《萬壽盛典初集》第四十一、四十二卷刻本整理影印,長達50米的版畫再現了北京的歷史與生活場景,在北京國際圖書節中吸引很多讀者觀看。

在數字化信息化時代,新技術、新媒體發展對傳統出版書業的沖擊巨大,為此,中國書店積極探索轉型,對數字化出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推進;在做好傳統拍賣的基礎上,網拍成效明顯;在門店開展中國古代典籍文化展示、講座以及互動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古籍文化傳播。

文化周刊:黨的二十大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請結合中國書店的發展和肩負的社會責任談一談。

張東曉: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這對于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的中國書店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

我們要與時代同行,在中國書店70年發展所積淀的底蘊上守正創新,聚力打造以琉璃廠古文化街為中心、輻射北京市主城區經營網點的傳統文化示范區,大力發展線上業務,融合各方資源打造企業級的古籍交易流通中心、古籍修復保護中心、雕版刷印發展中心、傳統文化文創制作中心,努力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讓古籍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更多讀者心中,開啟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征途。


編輯:陳姝延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α人在线观看 | 夜色福利院在线看视频 | 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少妇按摩中文字幕 | 最新免费Av网址在线播放 | 在线看片国产的免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