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藝文
王陽明與《傳習錄》(下)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2月24日 第 07 版)
吳震
《傳習錄》 吳震 解讀
作者:吳震
■精彩閱讀:
一部書要成為經典,我們從歷史文化上看,這部書必定是經受過歷史的檢驗、充滿人生哲理和思想智慧的書,它能為閱讀者帶來各種思想啟迪并能終身享用。
《傳習錄》記錄了王陽明與其弟子的思想對話,其中充滿了時代性、思想性的智慧。歷經500多年的歷史歲月,其思想智慧仍然是活生生的,可以給今天的閱讀者以持續的思想啟迪。
4. 萬物一體之仁
1523年后的四五年間,王陽明賦閑在家。他在家鄉紹興一帶大力推動講學,據史書記載,講學盛況空前,環坐聽講者常常有“三百余人”,陽明當時“只發《大學》萬物同體之旨”。所謂“萬物同體”也就是宋代程顥提倡的“萬物一體”說。陽明在繼承程顥這個思想的同時,對此又有理論推進,他更強調“一體之仁”的觀點,將“萬物一體”奠定在“一體之仁”的理論基礎上,“一體之仁”成為實現萬物一體的前提。
本來,萬物一體作為一種精神境界的設想,認為每個人的道德進展最終必然指向人己物我的渾然同一,泯滅和消除各種存在特別是人己物我之間的隔閡、疏離、分歧乃至紛爭,最終實現人與萬物和諧共存的理想境界。這個思想雖由宋代新儒家明確提出,但其思想淵源很長,與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有淵源關系。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歷來都相信宇宙間的所有存在包括人與萬物、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之間都有一種連續性、相關性、一體性,整個世界構成一個有機性的整體。
王陽明在哲學上提出三大命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后,到了晚年他意識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有待推展和深化,這就是“萬物一體之仁”。陽明以“一體之仁”作為理論預設,以證明“萬物一體”之所以可能的依據,就在于儒學核心觀念:“仁”;“仁”是整個宇宙包括人類在內,其整體性、一體性得以建立的依據。因此,王陽明的萬物一體論,是一種儒家仁學意義上的萬物一體論。這個理論揭示了一個重要道理:“仁”貫穿整個宇宙,是保證人類社會得以和諧共存的根本存在。王陽明的這個思想在其晚年得以提出并強調,充分表明陽明學的理論旨趣不僅在于完善個體性道德的提升,更在于重建社會性道德的理想秩序以及人類社會和諧共存的理想世界。
四、 《傳習錄》何以成為“經典”?
最后講一下《傳習錄》這部經典。“傳習”一詞出自《論語》,是孔子弟子曾子每天三次作自我反省的內容之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里的“傳”是傳授的意思,“習”是不斷學習的意思。孔子跟他門人的對話,就是“傳習”的過程,其結晶就是《論語》。同樣,王陽明跟他門人對話的思想結晶就是《傳習錄》。其中共收錄342條陽明語錄,大約8萬字,不算厚重,但反映了陽明心學的思想精華。王陽明還留下一部《王文成公全書》,今天叫作《王陽明全集》,可以對照《傳習錄》一起讀,就可把握陽明心學思想的全貌。
那么,《傳習錄》何以是一部心學“經典”呢?一般地講,一部書要成為經典,我們從歷史文化上看,這部書必定是經受過歷史的檢驗、充滿人生哲理和思想智慧的書,它能為閱讀者帶來各種思想啟迪并能終身享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就是這樣一種經典,《傳習錄》記錄了王陽明與其弟子的思想對話,其中充滿了時代性、思想性的智慧。歷經500多年的歷史歲月,其思想智慧仍然是活生生的,可以給今天的閱讀者以持續的思想啟迪。舉例來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已經跨越時空的限制,在當今中國幾乎變得家喻戶曉,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值得珍視的精神遺產;從一個更寬廣的視域看,知行合一甚至足以為世界文化提供重要的思想貢獻。這就說明《傳習錄》已成為中國文化的經典。
這幾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支持指導、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國家圖書館組織編纂的“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一個重點項目,我有幸參與《傳習錄》的撰寫工作。根據我自己學習和撰寫這部經典的經驗,我有一個感受想跟大家分享,其實我從20世紀80年代初攻讀碩士研究生以來,直至今天為止,仍然會經常閱讀《傳習錄》。《傳習錄》這部經典幾乎伴隨著我一生的學術生涯,雖然在這期間我的研究課題有過幾次轉變,但《傳習錄》始終是我反復誦讀的對象。總之,經典之所以是經典,這是由于它可以讓人終身學習、受用無窮。《傳習錄》正是這樣一部經典。
(作者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長)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