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藝文

永恒的魅力

——我對甲骨文的認知思考創作

2022年12月27日 16:30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2月24日   第 08 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甲骨文 徐 梅 書

薪火相傳 甲骨文徐 梅 書

長樂未央 甲骨文徐 梅 書

作者:徐梅

文字傳承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字彰顯著中國厚重的文化底蘊,文字貫穿著中國歷史的時代特征,文字連接著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字更融入了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一幅幅歷史的畫卷,讓我們感知先人的智慧,一件件甲骨文書法背后,讓我們了解千年文化的故事。

讓甲骨文成為中華文明的基因

殷墟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目前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迄今發現甲骨大約有近15萬片,不重復的單字約4500個,有3000多字未能識別,可使用的文字只有1500字左右。在如此難識別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去研究開發,既而用書法篆刻去表達它、傳播它?把漢字的傳承提升到中華基因的高度,這是對甲骨文研究者最大的鼓勵和鞭策。因此,甲骨文作為中華文明的基因、中國文字的源頭,值得珍惜和更好傳承發展。

值得欣喜的是,2020年啟動的“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將甲骨學研究納入主要研究目標,標志甲骨學研究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又一欣喜是,今年教育部已將書法與美術并列為一級學科,這就更有條件在學科建設中,將文字學與書法的關系,甲骨學與甲骨文書法的關系,書法的跨學科研究等內容納入范圍。而這一切,都是需要有人去做,有人來傳承。所以我覺得,對于甲骨學家而言,應該從甲骨文書法藝術中汲取靈感,而對于甲骨文書法家而言,更應該借鑒甲骨學、古文字學的研究成果,努力尋求學術支撐,兩者相輔相成,形成合力,將甲骨文研究向“中華基因+世界共享”的領域推進。

讓甲骨文從冷冰冰變為活生生

文字愈古,距離原始圖畫愈近,象形特征愈明顯。郭沫若先生曾研究指出,中國文字發展至甲骨文時期,至少經歷了1500年歷史,而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一路走來,但基本的形體一脈相承,雖然書寫方式有了改變,但構成邏輯還是相同的。不僅如此,甲骨文的出土,還帶來了商代歷史、文字起源、造字方法、文字應用、書寫工具等等的有趣話題。當甲骨文由圖畫變成圖案畫的符號,這種符號又完全用線條來表達,展現的則是剛健、柔媚,姿態各異;書契或肥、或瘦、或方、或圓;有的婀娜多姿,有的瀟灑飄逸,甲骨文書法的耐人尋味之處就已顯現。譬如,我書寫“長樂未央”中的“央”字,始見甲骨文,“央”的古字形像人戴枷,明顯突出了人頭,本義為殃。《說文》則認為,“央”由表示正立的人的“大”和表示門框的“門”組合而成,意思是人站在門或門框“中間”。在書寫“央”字時,加以擬人化,形似戴著頭盔的小人雙腿前后走,靈動感躍然紙上。我認為,甲骨文書法的藝術空間特征總體表現為:因形生勢,隨機變化,起伏跌宕,自然天成,字里行間充滿了藝術的自由精神。這種文脈延續需要通過多樣性、豐富性的文化產品,才能讓人們喜聞樂見。

新時代應讓甲骨文凸現藝術價值

甲骨文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中國成形文字,雖然還保有相當濃厚的圖畫性質,但基本上已經符合中國文字造字和使用的規律——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以上造字原則,均可在甲骨文中找到。隨著歷史情境的轉換,在3000多年后的現代文化語境中,需要人們更多地從藝術形態的角度來觀照甲骨文,讓甲骨文的藝術特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審美關注。

120多年前甲骨文被發現,“橫空出世”驚艷了世界,使它跨越時代直接進入了近現代書法領域,除了史料價值,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它純粹的藝術價值。對于它在藝術上的獨特之處,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是形體的象形性;二是結體和章法上較后世書法有著較多靈活性;三是寫和刻緊密結合,相互影響;四是甲骨文書法風格的多樣性變化性。這些無疑留給后人很多的探索空間。從見識到的商代甲骨文、金文來看,其線條與結體之美,已明顯體現出相當高的藝術審美理想和形式表現能力,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創造。譬如,我在書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甲骨文作品時,習慣以自然方式起收筆,行筆爽潔,盡量保持契文原生態;同時注重中鋒運筆,呈現線條立體感,如“君”字一豎,呈細圓柱狀,凝重堅挺。創作甲骨文書法如同繪畫、篆刻,既要隨體異形,顧盼自如,對立統一,又要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原則和審美意趣一脈相通。在結構、章法布局時,遵循不雷同原則,注重正險、疏密、方圓、縱斂、虛實的對比,當然這些“布局”“安排”的前提是不可刻意為之,而要在有意無意間隨語境、情境而作。

甲骨文書法的求變創新首先取決于對殷商甲骨文書法特征的尊重和認識,包括甲骨文文字素材的規定,甲骨文的契刻特征,甲骨文空間特性限定,甲骨文字形的勁挺、方折、古樸的主流特征等。如,創作時以立足于甲骨文本位特征為前提,適當借鑒金文、石鼓、小篆等筆法,但整體必須納入甲骨文書法的語言體系和運作規則之中,目的是豐富甲骨文的藝術表現力,而非自創流派自成一體。只有藝術規定性的存在,并且得到藝術規則的支持,創新才有意義。

以甲骨文的先人智慧講好中國故事

甲骨文研究不僅關乎學術、藝術等方面,更要與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中國文化走出去等密切關聯。中國書法就有這樣的力量,甲骨文書法則更具這樣的底氣和自信。

甲骨文本身所具有的象形性、靈動性、隨形性,雖然古樸原始,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現代性因子,只要運用好現代化的數字技術手段,將甲骨文擁有的立體動態信息,豐富形象的圖像,隨形生動地展現出來,就能讓甲骨文書法在現代轉換中的藝術創變成為無限的可能。文化的傳承既需要從理性上認識,更需要從感性上接受并喜歡,要有長期的浸潤,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更好地對接。與此同時,需要加大傳播力度,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一些形式多樣的傳播方式,如打造數字化文化空間,使那些遠古的靜止的甲骨文字能重新活躍起來,人們在親眼欣賞和親身體驗中更能感知燦爛歷史、認同文化傳統。因此,當代甲骨文書法的職能在于創造充滿文化底蘊、情感內涵的甲骨文書法形象——這些形象對于當代人情感有反響有共鳴,從而喚起人們對自然、生命等的敬畏和期待,通過融入藝術家的個性創造讓更多作品打動人。我們相信,甲骨文一定會如同熊貓、故宮、長城、孔子等成為代表性的“中國符號”,通過現代傳播方式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擴大世界影響力。

(作者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上海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


編輯:陳姝延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无日本日本免费一区二区 | 中文字字幕在线无线码 | 中国A级片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波多野结衣黑人网站 | 五月天综合网缴情五月中文 | 日本久久道色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