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評論

數據新聞是關于預測與發現的新聞

——《預測與發現:數據新聞理論與實踐》讀后感

2023年01月09日 11:05  |  作者:張昆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數據新聞作為一種新的報道樣式,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而出現的,是新聞傳播演變發展的自然結果。隨著數據新聞的流行,學界業界對它的關注也日益強烈,故而相關研究蓬勃展開,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但任瑞娟教授新作《預測與發現:數據新聞理論與實踐》卻是一本值得細讀且參考借鑒的書。任瑞娟是河北大學教授,曾獲坤輿優秀學者、河北省百名優秀創新人才等多項人才稱號。該書于2019年10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共分為十章,主要從國內外數據傳播的新聞實踐出發,在分析大量案例的基礎上,就數據新聞定義、新聞要素、新聞價值、社會功能、傳播特點等相關新聞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思考;對數據新聞制作的流程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提出數據新聞制作“七步法”流程;對國內外數據新聞教育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并就課程設計進行了對比研究。總之,該書在研究視角、方法及研究結論方面,均有相當程度的創新。作為該書最早的一批讀者,愚意以為以下四點是我們閱讀該書時值得關注的:

一、 媒介融合是數據新聞的媒介基礎、信息環境與理論基礎架構

這部新著源于作者的物理學、管理學、新聞傳播學三個學科的學歷背景,學歷跨三個學科門類,并將新聞傳播學的基本理念進行融會貫通,其新意在于很好地做到了文理交融、學科互通。作者結合物理學中的空間維度理論,研究中將丹麥學者克勞斯·布魯恩·延森有關信息傳播的三個維度的媒介融合觀點梳理并加以引申,認為:網絡媒介為高維媒介,它囊括了以前的所有低于它的媒介形式,如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等的傳播形式,可以認為正是融合了先前各種傳播媒介的網絡媒介才是數據新聞生存的基礎與土壤,或者說媒介融合理論為數據新聞的研究與實踐預置了媒介基礎、信息環境與理論基礎架構。

二、 數據新聞能更好地承載新聞的信息屬性,大大增強其客觀性

作者對于數據新聞本質屬性是信息的相關論斷,源自《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三論”被喻為現代科學的基石,作者從申農(Claude Elwood Shannon,也譯為“香農”)的《通訊的數學理論》中關于信息的認識,到國內眾多研究者如黃淑生的“信息論將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度量計算方法以及基本理論與實際應用緊密聯系”,楊文祥的《信息價值論》等對于信息客觀性的論述等。然后結合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Norbert Wiener)的觀點,即:信息是人類認識與適應外部世界的必要條件,認為信息是人類與外界進行調節并在該環境中有效地生活著的過程的產物。這些觀點與國內信息管理學者楊文祥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都認為信息是聯系認識與認識對象的紐帶,即信息是物質與意識的橋梁。 然后結合系統論中關于信息本質的核心觀點認為,信息就是可以降低事物模糊程度,提高系統有序性的東西。

作者分析新聞與信息的關系,順承李良榮教授的觀點,就是說新聞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信息,是一種關于新近事實變動的信息。正是由于新聞的本質屬性是關于新聞變動的信息(新聞事實),而信息的本質屬性是客觀性、多態性和共享性,因此,新聞也同樣應具備客觀性、多態性 與共享性。(白貴,任瑞娟,2016)。而本質屬性是事物固有的和自在的屬性,也就是說,新聞的本質屬性是可以脫離任何主觀意志的屬性,是可以脫離傳播關系或者說超越傳播關系的屬性,作為一種能夠區分自我與他者的屬性, 或者說能夠區分此物與彼物的屬性,本質屬性規定著事物自身的面目、所是、所指。新聞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事實信息,所謂本質屬性的構成,就是分析作為新聞本體的事實信息的屬性,而信息是客觀的,因而將新聞的未傳播態與傳播態有機融合(或說二合一)的數據新聞,其客觀性大大增強。

三、 數據新聞是新聞未傳播態與新聞傳播態二合一的有機融合體

作者認為,數據新聞為網絡媒介環境下的產物,必然適應網絡媒介的特征。承接楊保軍教授關于新聞未傳播態與傳播態的觀點(新聞本體——新聞事實信息的現實存在方式原則上只有兩種狀態:一是自在的未傳播狀態,即未被傳播主體認識反映,從而還沒有進入傳播與收受的客觀狀態;二是進入傳播狀態的新聞,即新聞本體經過傳播主體認識反映進入了傳播收受狀態)。作者認為傳統新聞上述兩種狀態是天然被分開的,雖然這兩個狀態均是新聞的本體屬性或狀態,但數據新聞依據就不同了,數據新聞在網絡環境下誕生,適應網絡媒介的所有特征,通過特定選題,通過反復采集、清洗和篩選來深度挖掘數據,聚焦專門信息以過濾數據,可視化地呈現數據并合成新聞故事,并設計出適合該選題新聞的場景、語義、個性化、交互化等要素來方便其分享、反饋、評價,以適應網絡傳播特點的實現與發揮。由此看,數據新聞秉承了網絡媒介的特征,一方面數據新聞是關于新聞事實的表達,從數據分析中發現新聞線索,這是數據新聞的邏輯起點,數據間的關系通常是數據新聞選題的來源,數據新聞的制作過程融合了新聞事實(數據)的清洗、分析、挖掘等數據梳理過程,同時結合新聞主旨呈現要求進行數據新聞綜合呈現的前端設計過程,實現其順暢的故事化講述,最終達到新聞價值的升華,完成各類社會功能。

數據新聞制作與呈現過程實質上是將新聞的未傳播態(新聞事實)與傳播態(已被認識反映的傳播收受狀態)融合的過程,換話說,就是數據新聞是新聞未傳播態與傳播態二合一的有機融合體。

四、 大數據背景下,數據新聞是具備預測與發現功能的新聞

作者認為,網絡技術特別是大數據技術應用于傳媒業將帶來重大變革,其中關聯性與預測性是數據新聞帶給新聞價值的重要內容。關聯性指數據新聞對數據中語義關系的發現,特別是當前關聯數據技術與規則正努力創造一個可鏈接的相關世界的相關關系的發現,這能將數據無縫地融入網絡媒介內,為數據新聞的傳播助力。數據新聞所依托的網絡媒介下的數據庫技術,可以支撐數據新聞依賴其依托的數據庫進行長時段數據走勢的整合和積累,在大數據趨勢下,這些相關數據的整合與存儲使得預測性成為數據新聞重要的新聞價值構成。預測性指數據新聞可以評估事件發展狀況和預測事件發展趨勢,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下,媒體通過數據分析來確定新聞事件中的各利益相關方的相互關系,再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由數據支撐的分析過程是客觀真實的,增強了新聞的可信度。數據新聞與數據技術密切相關,往往站在宏觀視角觀察新聞事實,由于數據是可以實時觀測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因此數據新聞才有了評估事件發展狀況和預測事件發展趨勢的可能。數據新聞以連貫的數據為基礎,對事件的發展趨勢進行本質把握,與預測性新聞科學性的價值向度是相契合的。

作者通過對數據新聞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建立了數據新聞基礎理論框架,為網絡時代新聞學的建設與發展指出一個新方向,為人們拓展新聞學的思維空間提供了理論與方法論的支撐。我相信沿著這一新方向的探索,對未來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媒體行業也可能帶來深刻的啟示。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領軍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院長 張昆


編輯:陳姝延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 | 日本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 日本综合AⅤ精品视频 | 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