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產業動態 發明·創新 探索·發現 科學麻辣燙 科技人物 專家講壇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頁>科技>產業動態

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陣

2023年01月16日 17:05  |  作者:高志民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1月16日電(記者 高志民)中國農業科學院16日召開2023年院工作會議,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總結2022年工作。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在總結中表示,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領域高被引論文數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都穩居全球第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12年的57%提高到2021年的72%以上,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

202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堅持“四個面向”,圍繞“國之大者”,創新機制“舉院抓大事”,謀劃建設“四中心一智庫”,統籌疫情防控與科技創新,高質量完成全年各項工作任務,為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貢獻了強勁的農科力量。

吳孔明表示,2022年,國家科技計劃立項再創佳績。中國農業科學院新增國家科技計劃629項,同比增加34%,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51項,同比增加60%。成功申報11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和3項生物育種重大專項。科學基金再上新臺階。新增自然科學基金346項、社會科學基金8項,直接經費1.79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重點項目4項、優青項目7項。啟動實施創新工程“躍升計劃”。突出國家隊使命,落實78項任務清單,穩定支持330個創新團隊,組織開展長周期、非共識、應急性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重大科技任務聯合攻關。

“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基礎研究取得新進展。”吳孔明介紹說,去年全院發表科技論文7734篇,在Nature、Science主刊上發表論文4篇,在水稻高產基因挖掘、馬鈴薯遺傳多樣性、番茄遺傳變異、幾丁質定向生物合成等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發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成果。實施強種、沃田、增糧、智機等科技行動。獲省部級獎勵33項,其中一等獎14項。“中油雜501 ”刷新我國冬油菜單產和含油量記錄,“華西牛”成為我國首個自主育成的肉牛新品種,“羊小反芻獸疫病毒抗體檢測試紙”獲批國家一類新獸藥。聚焦耕地要害問題,突出融合創新,加強黑土地健康培育;突出以種適地,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農業長期因子觀測體系構建邁出堅實一步。圍繞農業資源、生態、生物安全、微觀經濟及人居環境等五大領域,初步構建“數據總平臺—區域中心—觀測站”三級觀測網絡體系。牽頭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相關工作,開發應用全國土壤數據庫。學科體系全面重塑。新增“農業基礎前沿”和“農業微生物”學科集群,重構“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和“農業裝備工程與農業信息”學科集群,形成“ 11大學科集群、58個學科領域、282個重點方向”的全新學科體系。

“科技服務穩產保供和產業發展有力有效。”吳孔明表示,建立常態化體系化科技服務新機制。組建小麥、水稻等6個產業專家團,打造專家工作站和“田間課堂”,組織開展奪夏糧、秋糧豐收和油菜擴增等專項行動,千名專家常態化指導一線生產。在主產區開展油菜、蔬菜、人居環境等20個領域的高產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集成先進實用技術209項,建設示范基地167個,示范面積169萬畝。科技幫扶160個重點縣,持續打造11個鄉村振興科技支撐示范縣,78名科技特派員對口幫扶42個縣、19類產業。成果轉化支撐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全院成果轉化到賬收入13.78億元,同比增長5.7%。聯合大北農等100余家知名企業成立科企融合發展聯合體,院級戰略合作企業增至8家,年度合作經費達2.9億元。獲發明專利1584件,知識產權轉化率達25%,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單價1000萬元以上知識產權轉讓6項,200萬元以上的55項。第二屆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發布千余項重大科技成果、百余項優秀科技成果,4個重點項目簽約總額2.9億元。

吳孔明介紹說,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不斷壯大。高層次人才引育加速推進。精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26人,69人次入選國家人才計劃,入選首屆“神農英才”領軍人才數占全國總數的31%,農科英才總數達422人。組織首次農科英才期滿考核,88名英才獲新一輪院級穩定支持,23人院層面不再給予經費支持。啟動青創專項,首批遴選支持41人。新晉正高級職稱144人平均43歲,副高級職稱279人平均37歲,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平均年齡降至48.7歲。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持續加強。加快“推年輕”,29個班子配備45歲左右副職。選派32名優秀干部掛職鍛煉,4人執行第十批援藏掛職任務,13人參與南繁院、西部中心建設,推動干部歷練成長。健全“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管理長效機制,激勵擔當作為。人才支持保障政策更加有力。積極組織申報神農英才,45名人才共獲1800萬元獎勵;創設院級人才獎項,給予10名杰出人才和30名優秀青年人才共1000萬元獎勵。人員調配單獨立戶,京外調干、解決夫妻兩地分居自主申報、直通審批44人,數量和速度均大幅提高。統籌自有資金5000多萬元安排人才和掛職干部補助等。后備人才隊伍量質雙升。在站博士后首次突破800人,年度進站人數增長28%,博士后基金項目資助再創新高。研究生招生指標同比增加145個,錄取碩士生中“雙一流”高校生源達1/3,博士生中重點院校生源超70%。國際高層次人才交流穩步推進。獲批國家級留學類和外專類項目近百項,選派出國研究人員58批次,引進外國專家109批次。獲批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4個,新增駐外農業外交官2名、FAO高級官員2名。

“科技創新條件能力水平持續提升。重大平臺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吳孔明介紹說,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建設水稻、蔬菜、作物基因資源等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參與建設畜禽生物育種等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占全國農業領域的40%。積極參與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建設,正式組建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資金保障力度持續加大。全院財政預算收入38.34億元,其中院統籌科研經費12.9億元。多渠道爭取條件建設資金12.8億元,有力保障科研條件建設需求。農業大科學設施建設梯次推進。國家作物種質庫投入使用;北方水稻中心、海外農業中心、南繁表型設施基本建成,種業創新中心和農業基因組學中心加快建設;畜禽種質庫、深圳國際食品中心、作物基因編輯與表型鑒定中心、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穩步推進。區域中心基本建設步伐加快。成都中心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南繁院國際合作交流中心建設進展順利,西部中心昌吉、喀什、巴州基地以及農業生物安全中心西北分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信息化支撐能力進一步加強。完成數字農科3.0系統開發,打造專屬工作平臺,解決系統入口多、功能分散、數據不共享等問題。

“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優化。”吳孔明介紹說,通過建立“舉院抓大事”管理機制,聚焦種子、耕地、生物安全、農機裝備、綠色低碳、鄉村發展等6個重點領域,部署實施22項院級重大任務,組建重大任務專班,成立種子科技處,建立總首席+總指揮的“雙總制”管理模式。以監督機構改革為標志性措施,推動院部由管所為主向管所與管大事并重轉型。成功納入中央編辦編制備案管理試點。機構編制資源統籌調配實現重大突破,同步解決研究生教育事業編制緊缺和職工未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的多年難題。科研“放管服”不斷深化。順利啟動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簡化科研項目預算編制,下放預算調劑權限,管好用好從穩定經費中提取的獎勵經費。批復34個研究所章程,實現院所章程管理全覆蓋。評價與監測工作持續優化。突出國家隊使命導向,優化完善研究所評價指標。簡化運行監測指標體系,優化數據填報頻率,強化監測結果運用。以事業單位組總分第一和創新項目單項第一的成績獲得部績效考核優秀單位。

編輯:馬嘉悅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天婷婷亚洲综合 | 日韩亚州欧美中文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 日韩艳情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va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