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委員建言
余勝泉委員:用好人工智能技術,“雙減”跑出“北京速度”
人民政協網1月18日電(記者 張佳琪)作業管理是實現教育減負提質增效的核心與關鍵。1月14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召開,長期關注教育話題的北京市政協委員、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向大會提交了《關于人工智能助推作業“減負提質”的提案》。
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臺,引發教育格局巨大變化。“雙減”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教師作業設計、布置、批改、輔導等方面。
余勝泉認為,由于作業總量有所壓減,每道題目所承擔的學情診斷任務變得更加重要。他建議,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學情診斷、作業設計方面的優勢,解決“千人一面”的作業難題。
教師白天上課,晚上批改作業到深夜的形象深入人心。余勝泉認為,在不改變紙筆作答形式的前提下,可以設計支持作業數據采集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實現“線下作答、線上匯聚”的作業數據流。探索學情數據分析、機器批閱、自動反饋等覆蓋作業流程的智能技術,緩解教師工作負擔。
余勝泉表示,通過智能分析結果,教師對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都能快速掌握,有利于合理設計分層作業。
新技術走進課堂,教師又該如何緊扣教學目標,最大程度發揮智能技術的優勢?
余勝泉建議,依托教育專業力量,面向學校開展教學指導服務與研發支持。“發揮北師大、首師大、教科院、教育學院等教育專業力量的優勢,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形式,與不同梯隊的學校開展教學研討與交流。”余勝泉表示,通過指導學校基于智能平臺開展學情診斷、作業設計與課后服務,開設學科能力、認知診斷、學情分析等方面的專項進修與培訓課程,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深入地理解作業與教學,從而提升教師在作業設計方面的專業素養,搭上“技術”快車。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