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開欄的話: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宣教格局,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進“五個認同”,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辦公室與中國民族報社自本期起合作開設“歷史文化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欄目,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來認識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已經連續走過了5000多年文明的歷程;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亙不絕,不僅用艱辛的勞動雕塑著迷人的中華家園,而且用超常的智慧創造出無數世界奇跡。我們以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而自豪,我們以中華民族旺盛的創造力而自豪,我們以中華各民族在長期奮斗中凝聚起來的團結如一、勇敢向未來的偉大同心力而自豪。
歷經艱難險阻的中華兒女深深懂得:“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立足之魂,鮮活的歷史經驗是我們發展之基。歷史是最深刻的國情。歷史與現實不能分離,更不能割裂。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分析方法,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尊史崇史、學史治史這一優良傳統,從歷史中得到啟迪、增強定力。
早在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就號召中國共產黨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一再告誡大家:“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 “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 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研究和解決任何問題都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條件。”江澤民同志告誡我們:“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現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 胡錦濤同志指出:“浩瀚而寶貴的歷史知識既是人類總結昨天的記錄,又是人類把握今天、創造明天的向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堅定歷史自信。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號召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
歷史是昨天的現實,現實就是明天的歷史。歷史表明:以史為鑒、重視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我們有世界上最為完整的史書,有世界上最為豐富的紀事,更有世界上最長且連續不斷的紀年。一部宏偉的《二十四史》實際上就是中國各民族史家在不斷傳承前輩史家史藝的基礎上賡續中華文明根脈的群體之作,是值得全世界為之敬仰的“圖書長城”。我們以歷史記述之詳為榮,以歷史記載之嚴密且自成體系而傲。
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對于中國人而言,“以史為鑒”是一種強烈的反思意識,更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準則。它提煉于人類無數次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蘊含著豐富、深刻的哲理。歷史中蘊藏著真相、家國以及中華大一統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
從歷史的自覺中走出昨天、走進今天并大步走向明天的中華民族,珍惜歷史的價值,珍視歷史給人的教誨。
歷史深刻地昭示我們: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不是近代形成的西方民族國家,不是西方古代型帝國,也不是西方民族國家型帝國。中國不搞侵略、不搞擴張,更沒有殖民地。中國是酷愛和平的國家。
歷史深刻地昭示我們:
來自中華大地的中華民族,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又一次民族融合的結果。民族融合不但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形成和凝聚的根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聚多元于一體之中,是客觀的存在,而不是“想象”的結果。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歷史深刻地昭示我們:
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壯大,是和中國歷史上政治大一統格局相一致的。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關系的演進推動了政治格局的變化,而政治統一格局又鞏固了民族交融、融合的成果。這種民族交融與政治統一格局的積極互動,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中華民族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塑造的統一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共同體,是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族群相加。
歷史深刻地昭示我們:
中華文明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并發展起來的偉大文明,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集大成。與其他古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偉大的中華文明不但具有文化根系發達、多源匯流、多元交融、開放包容、根深葉茂等特點,而且對世界一直產生著重大影響。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大大地推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人類的貢獻更是不勝枚舉。
歷史深刻地昭示我們: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中華各民族共同開拓了我們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了我們悠久的歷史,共同創造了我們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們偉大的精神。近代以后,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各族人民共同寫就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在百年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歷史是過去的,但也是現實的;歷史是變化的,但也有不變的。歷史中常常包含著普遍真理,同時也包含著認識世界的鑰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 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是考鏡源流法的現代升華,是指導中華民族行穩致遠、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清代學者龔自珍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在這里,龔自珍非常清晰地告訴我們,“為史”是“識道”之前提,“為史”是“知道”之基礎。“讀史識道”,讀史讓我們更好地找到定力,堅定自信;“讀史知道”,讀史使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們偉大的祖國,珍愛我們偉大的時代。確實,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為我們趕上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時代,趕上了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時代。這是中華民族史上從未有過的時代,也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時代。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這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心愿,也是中華兒女共同奮斗的目標!
(作者楊共樂,系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朱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