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產業動態
西北太平洋區域性磷匱乏潛在成因找到
21日,記者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海洋與地球學院、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戴民漢院士領銜的海洋碳循環研究組與國內外學者合作,系統揭示了亞熱帶西北太平洋區域性磷匱乏的潛在形成機制與生態效應,為預測未來大氣沉降增強對相關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影響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海洋學期刊《湖沼學與海洋學快報》。
亞熱帶西北太平洋流渦區因其表層營養鹽濃度極低而被稱為“海洋荒漠”。因傳統營養鹽測試方法檢測限較高,迄今對該海區表層磷酸鹽空間分布格局、控制機制及其對浮游植物影響的認識仍相當匱乏。該研究基于低濃度營養鹽檢測方法,綜合現場觀測、船載培養、衛星遙感及數值模擬等手段,首次獲得亞熱帶西北太平洋流渦區高精度表層磷酸鹽數據。
數據顯示,該區域磷酸鹽北低南高,呈現與固氮速率(北高南低)相反的經向分布特征。結合模型與實測的海洋表層鐵濃度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大氣沉降鐵的輸入可能是導致磷酸鹽北低南高的主因,即北部較高的大氣鐵沉降支撐了較高的固氮速率,并造成更多的磷酸鹽被消耗而形成磷匱乏。
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營養鹽添加培養實驗發現,調查海區的浮游植物生長主要受氮限制;而在磷匱乏的北部區域,浮游植物生長同時還受到磷限制。但是,該限制狀態在添加事先收集的氣溶膠顆粒時能得到較大程度的緩解,表明大氣沉降能有效促進浮游植物的生長。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