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我與人民政協報同行
到政協,與一份報紙的情緣
2019年,在部隊服役十余載的我轉業了。從部隊回到地方工作,我來到了一個較為陌生的單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協。也正是在這里,我跟《人民政協報》開始了一系列交集。
而立之年滿懷激情邁出軍營,我想要大干一場。可現實是:有想法沒思路、有熱情沒方法,初來乍到的我,有段時間總是游離在“政協是什么?政協干什么?政協怎么干?政協工作誰來干?”的“兩眼一抹黑”和“一知半解”的政協“小白”狀態中。這時《人民政協報》及時雨般地來到了我的面前。
單位為每個科室都征訂了報紙,《人民政協報》是必不可少的那一份。但凡有空,我都會去找來,翻一翻,看一看,好好學學。同事見我找報紙的次數多了,忍不住感慨:現在是網絡、自媒體時代,愛看報紙的人越來越少了!“網絡信息發達無可厚非,可《人民政協報》的獨特作用依舊存在。”進入政協工作后,閱讀《人民政協報》早已成為習慣,這份報紙好似親密的戰友,需要靜下心來,細品慢讀、仔細研究、逐篇琢磨。遇上一篇“好文章”或是一個“好標題”,單位“編外記者”的我還會“依葫蘆畫瓢”寫上幾行,加深寫作功底。
2019年4、5月間,人民政協報社“三同”工作隊一行走進黎平縣。她們不顧高溫酷熱,走進鄉村、田間地頭,與基層群眾面對面、心連心、手拉手,記錄、書寫脫貧攻堅,客觀、真實地展示了貴州脫貧攻堅的偉大進程。《“三同”日記:一個傳統農人的逆襲人生》《“三同”日記:侗族大姐賣衣記》等一批有著泥土氣息、膾炙人口的好作品相繼在《人民政協報》《貴州政協報》等媒體刊發。還有實打實的愛心善舉——回到北京后,她們在報社發募捐倡議,全體編輯記者在短短的7天時間里,就為廈格、紀堂村的留守兒童募捐贈21個大包的衣物、玩具和1500多冊書籍,趕在兒童節前寄到了侗寨,把暖暖愛心送到孩子們手中。何其有幸,我跟隨她們一同走進黎平,觸摸歷史的痕跡和溫度,感悟崇高和厚重,完成了一次緬懷先烈、找尋初心、虔誠學習的征程,更讓我對《人民政協報》有了新的認知和向往。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國。黔東南州政協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先后深入縣市、鄉鎮、村……平日里喜歡寫點東西的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迅速整理好素材,忐忑不安地聯系上了《人民政協報》駐貴州記者站站長黃靜。記得黃靜老師當時很忙,但她還是擠出時間來悉心指導我,幫我修改稿件。最終,《貴州省黔東南州政協:“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無縫連接》一稿得以在《人民政協報》刊發。文字變成鉛字,給我激勵,更給我方向,也讓我們的情緣更近了。
忘不了,《人民政協報》黃靜、韓雪、修菁、徐金玉、郭帥等老師的諄諄教誨,言傳身教;戒不掉,《人民政協報》,與政協工作相映成趣,情緣未了。
(作者系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協秘書一科工作人員)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