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藝文
王陽明的心學及其現代價值(中)
二、 此心光明,良知四句
“此心光明”是王陽明臨死時的遺言。他講,“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就是說,我的心是光明的,此外也不需要再講什么了。可見王陽明主要是講“心”。為什么王陽明要講“心”,為什么說“理”在“心”中?王陽明的思想有個變化過程。他開始是相信朱熹理體學的。當時要考舉人、考進士,必須讀四書五經,同時以朱熹的注解作為考試的標準答案。所以他相信朱熹的“格物窮理”,就是要從外物當中格致出“理”來。有一天,王陽明有個姓錢的朋友說,我們“格”物,然后體認物當中的“理”,于是坐在王陽明父親的官邸里,去格竹子的“理”。姓錢的朋友在竹子前冥思苦想,竹子里頭的“理”在哪里?結果坐了三天,病倒了。王陽明一看,認為姓錢的朋友功底不夠。于是他坐在竹子前面,冥思苦想竹中的“理”,經七天七夜,結果也病倒了。他從親身實踐中體會到,從外在客觀事物中尋找“理”,是格不出來的。這對他是很大的打擊。這時他看過很多書,儒家的、道家的、佛教的都看,企圖從中找到格竹之“理”失敗的原因,試圖解決為什么物當中格不出理來這個困惑。
后來王陽明被發配到貴州深山老林,就是貴州龍場驛。深山老林里有瘴氣,環境很惡劣。王陽明得自己種菜、砍柴、做飯,非常狼狽。這時候,他覺得“理”在外面格不出來,如果“理”客觀存在,就不應是這樣。“理”,起碼應該講道理,按照理來辦事情。有一天,他終于內悟到格物致知這個思想的內涵,否定了朱熹“求理于事物”的認識途徑,肯定“吾性自足”而“求理于吾心”為圣人之道。“理”也在我心當中,從而逐漸構成心學思想,并在貴州龍崗書院講學授徒。后貴州提學副使席書,請王陽明到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授徒。在這一過程中,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認為不要到外面去追求“理”,不要從客觀事物中求“理”,“理”就在我心中,我心就是“理”。這其實也是繼承了陸九淵的思想。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天地就在我心當中。盡管陸九淵的思想遭到朱熹的批判。朱熹的思想在明代已經成為士子們獵取功名利祿的工具,它本身已經僵化、沒有生氣了。當時王陽明的大弟子錢緒山等人去考試,按照王陽明的思想來答卷,結果一個也沒有被錄取。王陽明聽后哈哈大笑,認為這是好事,全國的舉人都來考進士,王陽明的學術在全國士子當中就可以得到傳播了。由此也可以看出,王陽明的思想是一種胸襟廣闊、看到了將來事業發展前景的思想。
后來,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思想。他認為良知是心的本體,是天理的昭明靈覺。靈明能同萬物相通。所以王陽明在《大學問》中說:“夫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中國就像一個人一樣,天地萬物就在我的心中。他說,我們看到有孩子往井里爬,會去救孩子,因為我們有惻隱之心。這一惻隱之心不是說要討好他的父母,也不是為了取得我的名譽,而是出于“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是同這個孩子連在一起的。王陽明說,你看到鳥獸被傷害,瓦礫草木遭破壞,也會產生一種憐憫不忍之心,這種心同瓦礫、草木、禽獸的心是相通的。所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中國的思想超越了一切外在限制,達到了心的本體。這個“心”,不僅能夠生天生地,而且也是社會倫理道德,同萬物是相通的。
王陽明把“理”納入心中,“理也者,心之條理也”。在他看來,“良知上自然的條理,不可逾越,此便謂之義;順這個條理,便謂之禮;知此條理,便謂之智;終始是這條理,便謂之信”。良知便是義、禮、智、信的倫理道德。心外無理,亦心外無物,“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進而他提出了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思想體現出從“心即理”到“良知”的發展過程。良知也是一種體驗。他曾經有一句話:“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破心中賊”應以良知來破。當時有學生問王陽明,我們到山上去,山上的花自開自落,同我們的心有什么關系?王陽明說,當你還沒有看到花的時候,你心里是寂靜的;當你看到花的時候,花就呈現出來了,所以花就在你心中。過去我們一般認為這種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其實王陽明在這里并沒有否定花的存在,只是說它還沒有呈現出來而已。從這個意義上看,“心即理”同西方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不一樣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著名哲學家 張立文)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