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美麗鄉村
苗家栽秧酒
每年農歷的三四月間,是栽秧的季節。在重慶萬盛的苗家山寨里,凡栽秧的苗族人家,大都要置辦栽秧酒,以款待前來幫忙的親朋好友。
俗話說:“栽秧的酒,打谷的飯。”苗族人家對栽秧酒是很講究的,所置辦的栽秧酒與漢族有所不同,漢族栽秧一天只吃三餐,而苗家栽秧一天卻要吃五餐。
栽秧的前一天,男主人負責買回新鮮豬肉,磨出豆腐;女主人則在廚房里忙得打轉,蒸糯米,做糍粑。待一切準備好后,便把臘肉、雞蛋、花生、咂酒等端到院子里,面朝大山燒紙、燒香。意思是祈福風調雨順,保佑全年五谷豐登。
到了栽秧這天,凡已出嫁的苗家女兒,幾乎都要回娘家幫廚,外出的男子則趕回家給自家或鄰居們栽秧。待天剛蒙蒙亮時,男人們就挑著竹筐奔赴秧田里扯秧苗。人們步入水田里,走到綠油油的秧苗前,先小心翼翼地試探水的深淺,土壤的松軟度。為不損傷秧苗的根,先試著拔,待把握好基本的力度后,就開始快速地拔苗了。拔出的苗滿一大把時便在水田里將泥漿洗去,用栽秧草將成把的秧苗小心捆扎好,再拋到身后。大家一個個都暗地里較勁,看誰拔得快,誰拔得好,誰捆得好。聽他們說,如果能將一把秧苗齊齊整整地捆好,不傷秧苗的莖,捆好的成把的秧苗往田里隨處一扔,一點都不散,這才是真正的高手。
待扯到一挑(大約120個)后,到了吃早飯的時間,拔好的一部分秧苗整整齊齊地碼在籮筐里,挑到離水田最近的地方,然后回主人家里吃早飯。按漢族的常規,一般早餐是不飲酒的。但苗家人卻不這么認為,他們說:“早餐不喝酒,栽秧冷得抖。”所以,酒是必須要喝的。當然,不能喝得過量,以免影響插秧。
早飯后,大家吆喝著便開始栽秧了。栽秧前,先由栽秧高手到田里“搭秧頭”開秧門,其他的人則跟在后面各顯技藝,你追我趕,互爭先后。待每人一挑秧苗栽完后,大伙的肚子開始咕咕作響,便上田坎來“打幺臺”,漢族的說法叫歇氣。這里的“歇氣”并非純粹坐下來休息,而是讓辛苦的人們吃點東西,再接著干。主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大多都要煮東西給幫忙的人吃。一般的人家煮湯圓,若家庭較富裕的,則煮雞蛋或鴨蛋,然后送到田坎邊。大家一邊吃喝一邊說笑,議論誰栽得快、栽得好。當然,這畢竟不是正餐,只是充饑而已。吃完后休息一會兒又繼續扯秧子去栽,待第二挑栽完后才回家吃午飯。
午飯時,一般都是滿滿幾大桌,有劃拳斗酒的,有比賽吃飯的,那個熱鬧勁能把堂屋的屋頂掀翻。熱情的女主人會站在某個莊稼漢的后面,冷不丁扣上一碗飯到對方的碗里。惹得對方一陣唏噓,而笑容又在臉上漾開了來。正餐十分豐盛,可以說是真正的“九盤十二碗”。因為是正餐,主人家要好好款待客人,常常是一個勁地招呼大家多吃點多喝點,以此回應大家的幫助之情。男主人往往率先垂范,自己當起了“酒司令”,召集一屋子的男人坐一桌子,每人面前一個大碗。男主人先干為敬,咕咕咕幾口就將二兩白酒吞下肚去。豪爽的苗家人,輸錢輸米不輸人,也都十分豪爽,緊接著一口口白酒就下了肚。
苗家栽秧酒最富情趣、最豐盛的是晚餐。桌上擺滿了富有苗家特色的各式菜肴,有葷有素。臘豬蹄、臘香腸、臘排骨、蒸肉、扣肉等,只愁桌子小了。飲酒不再喝白酒了,而是苗家人自釀的咂酒。客人入席后,主人雙手捧著盛滿咂酒的大土碗,推杯換盞,你言我語,借著酒勁,吟一段酒令,說上一段四言八句,如“大田栽秧行對行,中間留個鯉魚塘。情哥過路好洗澡,情妹過路好歇涼”之類,意在勸客人喝酒。
如果有幸能在苗家栽秧酒的醇美中,品一縷民風,賞一段歲月,耕一處風景,那絕對是一件幸事兒。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