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統戰時訊 民族宗教 非公經濟 中央社院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黨外知識分子 涉疆涉藏

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奏響民族團結進步的時代之歌

——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掠影

2023年05月04日 16:33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寧夏政協調研(2190826)-20230504161250

文/圖 記者 范文杰


“一把馓子我從小吃到大,張姨家的馓子酥脆可口。吃著她的馓子長大,我和其他小伙伴都成了好朋友。”2022年的“民族團結進步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石榴籽”故事微電影《一把馓子》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民族團結是寧夏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如微電影所述,在這片黃河滋潤的土地上,寧夏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繪就了一幅幅民族團結的動人畫卷、奏響了一曲曲民族團結的時代贊歌。

寧夏歷來有著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

寧夏,是一個有著民族團結光榮傳統的地方。在這片土地的紅色記憶里,珍藏著這樣的歷史畫面:

1935年8月15日,紅二十五軍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率領下,途經西吉縣單家集。紅軍指戰員露宿村外,尊重回族風俗,買賣公平,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熱情為群眾送醫送藥。當地回族群眾由衷地稱紅軍為“仁義之師”,并與紅軍舉行了隆重的拜訪儀式,紅二十五軍回贈清真寺一面錦旗:“回漢兄弟親如一家”,這面錦旗現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中央紅軍)一縱隊到達興隆鎮、單家集一帶,毛澤東同志隨一縱隊行動,當晚宿營于單家集。為了不驚擾村民,紅二十五軍不敲門、不進院,戰士們晚間就睡在街上。他們向百姓講黨和紅軍的政策、紀律,抗日救國的意義以及所經之處不拉夫、不收糧、不征款的政策和黨的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方針,消除了群眾顧慮,穩定了人心。

“毛澤東率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途經單家集,回族群眾以最高規格的民族禮節予以迎接。毛澤東被迎進清真寺參觀,并在寺內北廂房和阿訇親切交談,當晚住宿在清真寺隔壁一貧困農戶家中,成就了膾炙人口的‘單家集夜話’民族團結佳話。”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政協委員、西吉縣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館館長張玉忠說。

1936年9月,單家集蘇維埃自治政府成立,選舉回族農民馬云清為政府主席,這是西吉縣境內的第一個紅色政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回漢各族人民,深深銘記著這一個個彌足珍貴的歷史時刻。

如今,西吉縣紅軍長征三軍會師紀念館,一座蠟像作品引人注目,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坐在土炕上與回族老人促膝長談的場景,默默地向人們述說著老一輩革命領袖與回族群眾的深厚友誼,生動展現了寧夏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金鑰匙

一部寧夏發展史,就是一部黨領導各族人民的革命斗爭史、建設發展史和團結進步史。

寧夏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不足是最大的區情,特別是中南部地區,在2012年之前,聚居了全區近60%的回族人口。

寧夏的中南部地區,主要指的是西吉縣、海原縣、同心縣等地,其中西吉、海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區,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大規模移民,共計搬遷安置123.26萬人,挪出了窮窩、改變了窮貌、拔掉了窮根。其背后的一個個故事,匯聚起來就是一部移民的史詩。

寧夏銀川市鎮北堡鎮團結村,是典型的移民村,村民主要來自西吉縣、海原縣、同心縣等地。

團結村全村658戶3050人,其中回族175戶953人。據第一批搬遷來的村民回憶,當初村里自然條件差,糧食歉收,村民生活窘迫,鄰里糾紛不斷。1996年,為改變貧窮面貌,大家一致推選致富能手張生明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隨后,他帶著兩委班子修路建房,在全村推廣枸杞種植、加工產業。通過先富帶后富,團結村實現了富民強村,走出了民族團結的新路子。在共同勞動生活中,團結村各族人民關系融洽、緊密團結,相互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團結村不遠處有一個木蘭村,村民馬勇在位于閩寧鎮的雙孢菇栽培示范基地內工作了兩年多。“每個月都有固定收入,還能學到種植技術。”說到這些年的變化,馬勇感慨,廠里有一半以上的員工都來自木蘭村,大家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致富的勁頭也更足了。

馬勇生活的變化,是閩寧鎮移民的一個縮影。經過20多年不懈奮斗,最初8000多人的閩寧村發展成為6.6萬人的移民示范鎮——閩寧鎮,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21年的1.6萬多元,閩寧鎮6個行政村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600萬元。昔日的“干沙灘”,變成了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

在閩寧鎮的示范帶動下,寧夏涌現出110個閩寧協作示范村、78個閩寧協作移民新村、320個易地搬遷安置區,累計接收西海固地區易地搬遷移民100多萬人,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打開屬于寧夏的時代畫卷,一幅幅幸福圖景生動顯現:建設集中飲水工程486個,解決了439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西海固地區千百年來“喊叫水”的歷史一去不復返;建設改造變電站438座、線路近1.5萬公里,形成了風電、光電、火電、水電多能互補、穩定安全的電力電網體系,實現了從缺電少線到電力外送的歷史性跨越……

從《“石榴籽”故事》叢書的出版說到政協助力

2022年8月30日,寧夏啟動全區第39個“民族團結進步月”。

啟動儀式上,一部《“石榴籽”故事》叢書引起人們的熱切關注。翻開書目,其中一個章節生動講述了1983年寧夏第一個民族團結月活動的諸多細節,真實再現了當時激動人心的場景,令人心潮澎湃。

這套書籍的出版和自治區政協有著直接關系。

“1958年自治區成立以來,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在建設美麗家園中涌現出許多先進人物、感人事跡,應將真實故事進行挖掘整理,通過文學藝術創作,講好寧夏民族團結的故事……”

這是自治區政協開展“有事好商量”的一個場景。自治區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將“編撰民族團結好故事”作為協商議題,邀請自治區黨委統戰部、自治區民委等相關部門,深入協商、精準議政。會議最終達成共識:出版一套有關寧夏民族團結的叢書。

2021年9月,《“石榴籽”故事》叢書正式出版發行,該叢書生動展示了寧夏60多年來各民族團結奮斗、守望相助的實踐經驗,同時呈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樂共享的現實經歷。該叢書的出版,成為自治區政協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助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又一碩果。

作為民族地區,自治區政協諸如此類的調研活動和協商成果不勝枚舉。

“今年,我們專委會將聚焦民族宗教工作領域重點問題進行協商議政,具體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建七進工作’議題開展對口協商;就‘加強宗教團體自身建設,更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開展專題協商;就‘推進我區宗教中國化進程’開展協商議政;就‘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宣傳教育工作’組織委員中的專家學者開展調查研究。”自治區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賈毅說。

對于民族團結進步的關注,使得寧夏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自治區政協委員們調研的足跡。

4月24日,自治區政協主席陳雍、副主席陸軍和政協委員們一同來到寧夏固原市,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開展調研。

調研組一行來到固原市職業技術學校,詳細了解職業院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載體和方式,充分肯定學校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引導各族師生把“石榴籽”理念根植于心間,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委員們在固原市原州區古雁街道雁嶺社區了解到,社區以“團結各族群眾,共建美麗家園”服務理念,按照“1233”工作法,將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融入各項工作中,促進各民族同胞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使社區成為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互嵌式”和諧家園。

委員們還到銀川市等地作了大量調研。大家了解到,如今的“民族團結進步月”不僅是寧夏全區各族人民共同期待的日子,也早已成為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紐帶:銀川市突出思想引領和政治引領,創立“小寧大講堂”新媒體品牌,以動漫短視頻形式推出民族團結故事、中華文化符號等系列專題,推動新媒體宣傳實現做優做響;石嘴山市廣泛開展“結對子”“手拉手”“一家親”等活動,讓“民族團結進步月”的主題更鮮明,讓“五湖四海一家親”的品牌更鮮亮;吳忠市采取“滴灌”的方式,深入基層進行宣講,持續舉辦“社區鄰居節”,實施好“民族團結育苗工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在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中衛市把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月”活動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載體,以鄉村振興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助推鄉村振興。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才能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參加調研的政協委員們表示,將持續關注寧夏的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為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貢獻力量。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在黨的陽光雨露沐浴下,從家庭、社區、學校到鄉村、企業、機關,寧夏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互幫互助、相親相愛,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編輯:賈元昌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96久久 |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 日本免码va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 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