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休閑>茶旅人生
茶樹品種的愛情是怎樣的?
中國茶葉學會
春茶季,國家種質杭州茶樹圃是筆者必打卡的地方。這里是1990年在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建立的,保存著國內外茶樹種質3700多份(大葉種茶樹資源保存地為云南勐海),是世界茶樹資源最豐富的基因庫。
像大家比較熟悉的西湖“龍井群體種”,“龍井長葉”“龍井圓葉”“龍井瓜子”等姿態各異的茶樹資源,還有所里選育的特早生茶樹當家品種“龍井43”的母樹,都能在這里一站式鑒賞。
長期以來,科研人員一直在利用優勢品種、特異品種進行茶樹新品種的選育,春茶季也是他們在田間最忙碌的季節。
“它做龍井這樣的扁形茶,沖泡滋味和‘龍井43’一樣清香,氣候條件好的,還能出蘭花香。”
聽茶葉所的專家介紹,眼前的這株茶樹,是用“龍井43”和“嘉茗1號”雜交選育的新品種——“中茶147”。
除此之外,所里還選育了一個新品種叫“中茶127”,滋味和“龍井43”相當,優勢是比它更早生長。
主管該品種的副研究員馬春雷介紹:“我們所有的品種里,‘中茶127’物候期最早,一芽一葉期比‘嘉茗1號’還早3-4天,整體采摘比‘龍井43’要早一星期,芽型很適合做龍井茶。”
茶樹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里很多新品種前期的雜交選育,其實是老一輩科研人員完成的。
所里的試驗田,有很多枝頭套著小袋子的茶樹,這是正在做人工雜交育種的親本。茶樹在秋季開花,因為春茶單季產后修剪的原因,西湖邊的茶園里春季偶爾也能看到花骨朵。
茶樹種質資源團隊的馬建強副研究員找了一棵正在開花的茶樹,給筆者演示了人工雜交選育的方法。
做雜交要先選好的父本和母本,比如父本是特早生茶樹“龍井43”,就要摘它沒開的花骨朵,干燥處理后用,它的花粉去給母本上沒開的花骨朵授粉,然后套袋防止串粉,這樣第二年秋天就可能收獲一個人工雜交的茶樹種子。
把種子播種到土壤里,從這些小苗里再挑選比較好的單株材料,進一步繁育,進行初期鑒定、評比試驗、區域試驗,然后進一步篩選。
從茶樹雜交到開始篩選需要五六年,再做評比試驗又需要七八年時間,一個茶樹品種的育種,沒有十幾年工夫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利用“龍井43”作為親本選育的新品種里,“中茶127”的優勢是采摘期更早,那有沒有什么品種是香氣、滋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
當然有,“中茶125”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個品種是利用“龍井43”為親本選育的,已在四川、貴州等地種植,在四川還進行了品種權轉化,當地有茶苗出售,是四川竹葉青的原料茶。
筆者干嚼“中茶125”鮮葉,只覺得這款茶花香馥郁,在香氣上確實更勝一籌。
四川竹葉青是單芽茶,最早元旦春茶就可以上市,馬建強說,“‘中茶125’在四川高海拔山區種植的表現非常好,用它加工的竹葉青,品質已經超過當地主栽品種。”
這些年,茶樹黃化、白化的品種比較流行,它們氨基酸含量比綠葉茶高,滋味更鮮爽,特別適合新手茶客和女士飲用,比如綠茶中知名度最高的白化茶品種“白葉1號”,又名“安吉白茶”。
不光是綠茶,其實在武夷巖茶中,也有個久負盛名的黃化茶品種,那就是武夷山四大名樅之一的“白雞冠”。
很多人只知“大紅袍”,不識“白雞冠”,但“白雞冠”是武夷巖茶中最具特色的名樅,它氨基酸含量高,滋味好比烏龍茶和綠茶的一場愛戀,是辨識度極高的一款烏龍茶。
這些年,茶葉所利用武夷山“白雞冠”雜交選育的黃化茶品種“中茶211”已獲得植物新品種權,聽這個編號就知道這是個“尖子生”,一定可以把歷史名茶白雞冠的特質發揚光大。
(中國茶葉學會)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