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三掌湖大的“胡子”傳奇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開學府,濟濟滄滄。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華與實兮并茂,蘭與芷兮齊芳。楚材蔚起,奮志安攘。振我民族,揚我國光。”
這首承載著千年文化和現代榮光的歌詞,即1933年確定并沿用至今的《湖南大學校歌》(蕭友梅作曲)。這一年,是胡庶華首任湖大校長的第二年,歌詞便出自這位三掌湖大的傳奇校長之手。
“每任一職,三年必辭”的湖大校長
胡庶華早年考取公費留德,在柏林工業大學化學冶金系專習鋼鐵冶金工程,取得鋼鐵冶金工程師學位。這是德國注重工科實踐能力的一種學位制度,是中國人在柏林獲此學位第一人。
1922年,胡庶華從德國回長沙,被在岳麓書院辦學的湖南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聘為教授兼事務主任。直到他1932年首次執掌湖南大學前,已在武昌大學、同濟大學積累了三四年的國立大學校長管理經驗。
胡庶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衣著樸素,黑長胡須陪襯一張笑臉,但行事雷厲風行,他到湖南大學后立即恢復礦冶工程系,秉持千年學府傳承的經世致用精神,在全國邀請一批礦冶名家來校任教,對學生強調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提倡與礦冶企業協作交流,把湖南大學建設成全國鋼鐵冶金人才培養的重鎮。
在教學上,胡庶華邀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到湖大作學術報告,讓曾留學美國哈佛的理學院院長楊卓新同杜威開展學術辯論。這應該是國際學界名人,首次來到湖南大學考察交流。
他接受礦冶系教授鐘伯謙提議,邀請中央研究院總干事、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來湖南解決湘江煤礦地質結構難題。不幸的是,丁文江在譚家山煤礦考察時,因煤氣中毒昏倒,搶救不及,英年早逝。胡庶華在湖大靜一堂主持追悼會,國府行政院秘書長翁文灝、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到會致悼詞,并將丁文江墓葬于岳麓山,今日還有不少人前往獻花祭拜。
此后,胡庶華把辦學重點放在服務社會經濟建設上。1930年,胡庶華曾與工商部長孔祥熙等籌建中國工商管理協會(即中國科學管理學會),參與主持第一次全國工商會議。他在協會組織的演講會上,對上海企業家作《工廠管理之科學化》報告。文史專家許康教授評價他是這一領域“最早的領軍人物”。
1934年暑假,胡庶華在湖大積極籌辦了中國經濟學社第11屆學術年會。這是全國經濟學界最具權威的學術研討會,此前只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或沿海工商業城市舉行。這次破天荒地進入湖南,也是胡庶華的全國影響力所致。馬寅初等全國一流經濟學家,紛紛來到長沙參會。
在胡庶華的帶領下,湖南大學高度重視這一頂級盛會,全員參與。商學系主任吳德培在會上宣讀了3篇論文,為提交論文最多者。湖南大學成立了中國經濟學社長沙分社,胡庶華任社長。
胡庶華前后三次任湖大校長,歷時10年。而前兩屆,任期皆為3年。這是他的一大顯著的個人特征。陶旅楓、彭新衛編著的《明德人軼事》中稱他“是位極有個性的人物,最突出的特點是他堅持一個原則:每任一職,三年必辭。因此,他雖然做了七任,可每任一次校長,三年期滿必然辭職”。
為湖大改歸國立殫精竭慮
胡庶華重視道德情操教育,他創作的校歌歌詞,倡導“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強調大學教育要以中國特色為根基,學習世界先進文化,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同時旗幟鮮明地提到“振我民族,揚我國光”。
胡庶華在1932年11月提出“忠孝廉節,整齊嚴肅”,于次年5月被定為湖大校訓。《湖南省立湖南大學二十二年度覽》中有一處胡庶華的解釋:“余承乏本校之始,即與同人謀所以發揚民族固有之精神者,爰于一一七次校務會議議決,以宋朱晦庵先生所書‘忠孝廉節’、清歐陽堯章先生所書‘整齊嚴肅’為校訓。蓋兩公先后講學于此,所題八字石刻,至今猶嵌正廳兩廡間,實為本校歷史上之瑰寶。”
胡氏校訓一直沿用至2000年。新時期湖大定位為研究型大學,師生們公選“實事求是,敢為人先”作為新校訓。校訓更替,胡庶華倡導的集句式校訓原文,迄今仍置放在岳麓書院講堂兩側。
胡庶華在任時,還積極謀劃湖南大學改歸國立。
1932年10月30日,蔣介石、宋美齡到長沙視察,胡庶華聞訊后,邀請他們來湖大講話,但蔣介石對湖大升格國立,一度持保留態度。
1936年1月23日,胡庶華函請辭職,黃士衡繼任校長。國府召集全國大專院校學生代表赴南京聆訓,湖大三人抵京面謁教育部長王世杰,表達改歸國立的必要,王世杰說:“湖南大學改為國立,前胡校長曾數度計商,略有頭緒。”
是年4月26日,時為行政院長的蔣介石再度蒞湘,湖南教育廳長朱經農重提舊事,蔣介石說:“湖大改歸國立甚善,最好能與清華合并。”當時國立清華已在長沙左家垅興建校舍,第二年抗戰全面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這是蔣介石在開空頭支票,甚至有意將湖大并入清華。1905年就加入中國同盟會的朱經農當即反對,稱兩校歷史關系不同,不便合并。蔣介石勉強承諾:“湖大改歸國立,教育部正在考慮,俟返京后與王部長等商妥決定。”
這為一年后湖大實現夙愿,加快了推進力度。此前胡庶華殫精竭慮的草創之功,亦不可沒。
在湖大形成馬克思主義傳播陣容
1943年,胡庶華調任三青團副書記長。國民黨湖南省黨部主任委員李毓堯接任湖大校長,破壞校內地下黨組織,大肆使用辦學經費收買少數同學,監視進步學生的言行,停止一切正常社團活動,指使學生圍攻批評校政的教授,開除一大批進步師生……倒行逆施,激發眾怒,廣大師生爆發一場“驅李護校”運動。
據當時就讀于湖大、親歷“驅李護校”運動的胡筠烈士之子李榮光后來回憶:李毓堯勾結國民黨憲兵團逮捕進步學生,“除病逝的2位同學外,46位同學在芷江被關押3個多月后,有10人因病保外就醫,其余36人于1944年9月,被送往集中營——從上饒、衡陽轉遷來洪江的戰時青年訓導團衡陽分團部。它是全國5大集中營之一”。
1944年冬,胡庶華來到洪江集中營,青年學子遭迫害的經歷和慘景令他痛心不已。他返回重慶,欣然接受了教育部長朱家驊要他重任湖大校長的任命狀,第二年元月來到辰溪湖大校區,第一時間宣布進步學生無罪,要求受到各種處理的全體同學回校復學,并出面保釋被關押了5個月的、與地下黨緊密聯系的經濟系學生汪澍白等。
抗戰勝利后,陸軍第四方面軍長衡岳地區受降典禮在岳麓山湖大校址舉行。湖大本部校區經歷了日軍的多輪轟炸與長沙四次大會戰的炮火,幾近廢墟。中南地區最大的圖書館僅存四根愛奧尼克石柱,湖南省內公共建筑規模最大的科學館被毀壞2/3,學生宿舍毀壞3棟,殘存者也是敗壁殘垣,“全校精華,付之一炬,物質損失”。
胡庶華此前于1940至1943年第二次擔任湖大校長時,就堅定信心地提出“于艱苦中謀恢復,于安定中求進步”,一直是湖大西遷路上的一種倔強的精神。此次接掌湖大,全國抗戰進入大反攻。他更是做了大量工作,將西遷的湖大復校,重建戰火毀壞的岳麓山校園,擴大辦學規模,建成擁有文法理工商5個學院、20個系的綜合性大學。同時,接收了從江蘇遷至乾城所里(今湘西吉首)的全國唯一的國立商學院,和商學系合組成新的湖南大學商學院。
在胡庶華重新接管湖大的第二年5月,中共湖南大學支部成立,至他1949年6月離職時,黨員已發展到192人。他支持進步組織人民世紀社為骨干的學生自治會,創辦《湖大學生》《三日新聞》,開辦農場和民校,建立話劇團、歌劇團和評劇團,開展一系列宣傳進步思想的文藝活動。
1947年夏,內戰繼續擴大,國統區危機四伏,民不聊生,不同階層群體掀起聲勢浩大的抗議運動。華北學聯發出在6月2日總罷課的號召,湖大學生組織在中共湖南工委的部署下,發動長沙市中等以上學校開展反內戰運動。湖南省府嚴密防范,多方阻撓,派出大量軍警封鎖湘江,斷絕30里水陸交通,甚至派出軍隊包圍學校,禁止學生出校門。
胡庶華指導學生與反動派斗智斗勇,全部過江。年過花甲、長髯飄飄的他,健步走在游行隊伍最前面,警告省府官員:“我的學生游行隊伍出發了,誰要殺害我一個學生,我就要在省府門前自殺。”
他頂著白色恐怖,先后邀請中共主要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李達、著名工運領袖羅章龍(改名羅仲言)來校執教,宣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共產黨員朱劍農、蕭杰五等教授運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觀點,在校講授土地經濟學課程,配合地下黨發揮進步的作用,得到了胡庶華的默許。
在胡庶華支持下,湖南大學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教師陣容。
1949年初,胡庶華接受學生自治會請求,吸收學生代表參加應變組織,確定國立湖大決不遷校臺灣的原則,保證了幾個月后完整無損地轉到人民手中。
國共和談破裂后,胡庶華對國民黨徹底失望,毅然離職,抵達香港,參加在港立法委員發起的和平運動,與黃紹竑、龍云等44人發表聯名通電《我們對于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建設新中國而努力,被蔣介石開除其國民黨黨籍,將其列入通緝“黑名單”。
不久,他重返內地,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冶金工業部專員,并在新建的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前身)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摘抄了大量礦冶資料,擬訂出多種專著和論文提綱,為新中國鋼鐵工業提出了許多極具價值的真知灼見。
國家新生,胡庶華滿懷歡欣,賦詩詠懷:“少年虛度老來忙!”他曾連續三屆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參政議政,于1961年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遺憾的是,胡庶華于1968年6月17日逝世,終年82歲。10年后,北京鋼鐵學院落實政策,刊印文章悼念:“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耿直正派,平易近人,一直受到同志們的尊敬!”
(作者系長沙市作協副主席,單位: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5月11日 第 11 版)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