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休閑>茶旅人生
姚曉俊:祁門紅茶,守住了綠色“生命線”
姚曉俊(右)在祁紅茶企調研
本報記者 徐金玉
時值5月,草長鶯飛、鳥叫蟲鳴,這番自然的詩意在茶農眼中卻代表一個信號:“是時候除草、殺蟲了!”
若在往年,已是茶園“常客”的除草劑、殺蟲劑會再度光顧,這二者也成為懸在祁紅品質上的兩把“利劍”,讓農殘超標的問題如影隨形。
今年此時,安徽省祁門縣的漫山茶園仍是一派繁忙景,卻處處彰顯著別樣的生機與活力。面對此情此景,已為茶園綠色防控工作奔忙了一年有余的祁門縣政協主席姚曉俊不無感慨:“祁門縣將全域茶園綠色防控作為重點工作,廣泛動員,上下聯動,多方配合,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守住了綠色‘生命線’!”
追上來的“點贊”
近日,安徽省祁門縣茶園間黃色的黏蟲板、誘蟲燈自成風光,茶農穿梭其中,因為茶價好了,往年棄采的夏茶又開始繼續采摘,不再采摘的已經開始茶園管理,他們有的在開展人工除草和人工修剪,有的在使用茶園微耕機除草,還有的在施用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劑……
“老伯,您這是打的什么藥啊?”在鄉里調研時,祁門縣政協主席姚曉俊偶遇了一位正在菜地里忙碌的老農。
“這就是常用的蔬菜生物農藥。”老伯答道。
原本只是隨性地搭話,沒想到調研組走遠后,老伯卻緊趕慢趕地追了上來。
他笑著說:“我想到你們是干什么的了,你們是推廣茶園不用除草劑、使用生物農藥的吧,做得非常好。雖然生物農藥賣得比化學農藥貴些,時效來得慢一些,但茶葉沒有農殘,東西好了,價格也上去了。非常感謝你們,幫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情!”
這番追上來的“點贊”,出乎調研組的意料,卻讓姚曉俊倍感欣慰,“可見,對開展茶園綠色防控這件事,深入民心,老百姓已是非常認可!”
令他更感欣喜的是,這份認可經受住了考驗。年初,黃山市對所有區縣鄉鎮所有村的干茶、茶園進行暗訪隨機抽驗,祁門縣沒有出現一例農殘超標。
“有了質量的保駕護航,眼見著茶農的腰包越來越鼓:以茶青收購價格為例,今年比往年明顯提高了1/3以上。以往鮮葉賣到80-90元/斤的,今年最高能賣到130-150元/斤。”姚曉俊笑著說,“茶葉是祁門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農民人均收入的1/3就來自于茶。我們要為群眾算好‘經濟賬’‘生態賬’和‘長遠賬’,讓一片葉子真正富裕一方百姓。”
村民公約成“突破口”
干部入戶走訪發放明白紙、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村里的大喇叭反復宣傳,宣傳車隨處廣播,這些宣傳動員入腦入心。但一個瓶頸也橫亙在眼前,由于宣傳缺乏約束力,真有了使用違禁農藥的怎么辦?這些都令工作人員很是頭疼。
直到一項創新性舉措的出爐,打破了這種困局——指導各村將茶園綠色防控要求寫進村規民約。
“這絕非只是添加一句話那么簡單。我們按照正規程序,召集村民召開代表大會,大家一起商討茶園綠色防控的意義,要不要規范,怎么規范,違背了要如何懲處。”一時間,綠色防控話題成為村民熱議的焦點,也成為大家發自內心擁護的共識,全縣各村都陸續出臺有獎舉報措施,對舉報屬實的給予500-1000元的獎勵。
“祁門縣共有111個村,到最后所有村都將綠色防控的要求納入到了村規民約中。若是有村民施用違禁農藥,一經查實,由村委會委托縣農業執法大隊,按村規民約相關規定予以處罰。”姚曉俊說。
有了村規民約的約束,使用違禁農藥和除草劑的行為得到了有效杜絕。對發現的個別案例,會督促農戶停止采摘,并對污染茶園采取臺刈直至挖除,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茶葉農殘的源頭發生,同時,對案件處理情況予以公開曝光,極大地強化了宣傳震懾的效果。
不過,疑問也隨之而來:怎么判斷打沒打違禁農藥?
秉持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祁門,又挖掘到了一件“寶藏”單品——快檢試紙。“過去,我們總以為茶葉的檢測比較高大上,必須要送到正規的檢測機構,通過各類程序才能得到檢測結果。在市場調研后,我們發現了這種‘接地氣’的檢測方法。”姚曉俊說。
只要隨機從茶園摘一把茶青或是開一袋干茶,按照簡單的試紙操作要求,靜候半小時,就知道這里面有沒有相關農殘超標,讓茶農賣得心服口服,也讓茶企收得更為放心。
“如今,縣里已統一采購可在30分鐘內快速檢測草甘膦及菊酯類農藥殘留的快檢設備58臺套、快檢試紙2000份,并舉辦了兩期快檢技術培訓班。”姚曉俊笑著說,現在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快檢技術人員,確保縣鄉兩級可以同步開展茶葉農殘快檢工作。
真正的“雙向奔赴”
每位實現綠色防控的農戶,都有一張值得驕傲的“身份證”——茶園綠色防控卡。
“茶農憑卡銷售鮮葉,茶企見卡收購鮮葉。”姚曉俊說,在收購時,茶企堅決拒收來路不明的原料,見卡收購茶青,并建立收購臺賬,做到可以溯源,對實施綠色防控的優質原料給予優質優價,會在市場價的基礎上加價10%-20%,做到好茶好價。
“到了年底,有些茶企還會根據銷售額,為出售茶青的農戶和合作社給予業績分紅,如果這家農戶或合作社賣了5萬元的茶青給茶企,按照10%的獎勵,還可以拿到5000元的獎金。”姚曉俊說,正因如此,茶企與茶農真正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做到了利益共享,共同推進了茶園綠色防控工作。
正因如此,茶農都成了村里的義務監督員。“如果發現哪戶茶農私自打了違禁農藥,影響了茶廠產品的品質,他們首先會跳出來制止或舉報。這是一種善意的監督,也是一次思想觀念上的轉變,茶農真正認識到茶園綠色防控是事關自身長遠利益的大事,從‘要我防’變為‘我要防’。這種轉變最后受益的,也一定是整個村的老百姓。”姚曉俊說,當然,在解決除草劑濫用方面,既要立足于“堵”,還要著眼“疏”,既治標又治本,多措并舉,才能最終從根本上解決農殘超標問題。
不遙遠的“致富夢”
草甘膦、菊酯類農藥、臺刈……在采訪中,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姚曉俊口中不時冒出一個又一個與茶相關的專業術語。雖到祁門任職僅一年多,他卻對這里的茶產業如數家珍。
“我來自農村,小時候家里種茶,我也采過茶,更是常年喝茶。”這份茶葉情結植根在他的心里,每次到鄉下調研,無論是何主題,他總要去茶園茶企走走看看。“祁門紅茶發展至今不容易,它是中國名茶,也是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首,和祁門縣的每一戶老百姓都有著割舍不去的關系,我們必須要從心里重視。”
姚曉俊至今記得去年參加祁門縣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時的場景。
當時農業界別分組討論時,十幾位茶行業委員都在一個關鍵問題上“倒苦水”——農殘,并為解決茶產品農藥殘留而憂心忡忡。
在開展茶園綠色防控工作后,時隔僅1年,祁門縣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還是同樣的組別,又是同一批委員,會場上卻響起了發自內心的笑聲。
“幾乎所有委員都異口同聲地肯定綠色防控這項工作,點贊這項工作給老百姓帶來的直接效益。”姚曉俊說。
采訪前一天就有位事茶的委員專門給他打電話報喜:“剛到5月份,我的茶葉就已經銷售一空,全部被一個合肥客戶訂走,且價格特別好,賣到了2000元/斤。為什么這么高的價,就是他們認為縣里綠色防控工作抓得好,讓他們喝上了放心茶!”
姚曉俊說:“當前,黃山市正在創建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這是祁門的機遇,我想我們有這樣的底氣和信心!我們會繼續加大茶園綠色防控工作力度,積極開展綠色有機茶園的論證申報工作,打好‘綠色有機’安全牌,積極拓寬營銷渠道,擴大祁紅品牌影響力,擦亮祁紅這張金字名片,做出讓消費者最放心的茶、最安心的茶,讓他們愛上祁紅,讓一片葉子真正富了一方百姓!”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