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僑聲>資訊
世界目光萬州拾零
——“追夢中華 感知新重慶”2023海外媒體重慶采訪行活動萬州行掠影
參訪三峽移民紀念館,百萬移民舍小家為大家的事跡和精神深深感動了采訪團一行。
人民政協網5月25日電(記者 李寅峰)《萬州新田港: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重慶萬州三峽移民紀念館深度觸動海外華文媒體人:記錄歷史,珍惜當下》《重慶萬州區甘寧鎮積極發揮資源優勢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天生城:老城新顏引人至》……近日,“追夢中華 感知新重慶”2023海外媒體重慶采訪行活動圓滿結束,最后的兩天,正是安排在長江三峽庫區腹心、“通江達海”的萬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移民文化,“中國曲藝之鄉”“中國烤魚之鄉”,在來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20余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面前,萬州所綻放的魅力令人目不暇接。以至于活動結束幾天了,一篇篇稿件還在陸續刊出,大家不遺余力地在各自媒介平臺上向世界講述著萬州故事。
為深水良港喝彩
“我是第一次來萬州。在萬州新田港,我不由得聯想到我更為熟悉的吉隆坡港。兩個港口都是深水良港,都一樣的美麗,都在各自城市和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相通的是,這兩個港口又都融入了‘一帶一路’建設。”在新田港的采訪,讓馬來西亞國際華文媒體聯盟主席續炳義記憶猶新。
“記者在一座門座式起重機前看到,這是新田港1、2號泊位貨物運輸的主力,用于散雜貨和集裝箱的裝卸作業,它可以一次性吊起50噸重的貨物。就是因為有了這樣大型的吊裝設備,每個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達到130萬噸……” 香港中外新聞社社長韋燕在自己的文章中如此記錄。
和續炳義、韋燕一樣,采訪團每一位成員對這座港口充滿了好奇,長短鏡頭對準展板、設施、景致,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地拋向了現場的工作人員。萬州區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自豪地介紹,新田港不僅是重慶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鐵公水聯運“1+3”樞紐型港口之一,也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四川東向出海門戶。
現場的采訪、實地的觀摩,讓采訪團一行收獲滿滿。“了不起!我們在現場感受到萬州通江達海的目標正一步步變為現實。”續炳義說。
為三峽移民感動
若說新田港帶來的是震撼,三峽移民紀念館帶給采訪團成員的則是感動。
三峽工程,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百萬移民,舉家搬遷,感動中國。在這座為紀念三峽百萬大移民而修建的專題性紀念館中,年輕的講解員夏云霖聲情并茂地講述著。92歲老太太帶著自己的棺材離開故土、移民干部克服重重困難不怕犧牲、阿貓阿狗都上船搬遷的感人故事,讓多位采訪團成員的眼眶濕潤了。“正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共下移民這盤棋、共解移民這道題,共同完成了百萬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艱巨任務,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全面闡釋了三峽移民精神的深刻內涵……”夏云霖的講解打動著每個人,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從一張張記錄庫區移民的生活變遷的照片中,從一份份中央關于移民政策的文件中,從解說員聲情并茂的講解中,海外華文媒體人對當年百萬大移民的認知逐漸清晰起來,特別是當年庫區人民舍小家、為國家,積極支持國家建設的奉獻精神尤其令他們贊嘆……”阿根廷華人頭條(北京)總經理陶鴻汐如此發出報道。
美國《中國人視界》中英文雙語雜志社社長沈紅輝則坦言,自己之前對三峽移民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走進這個紀念館,看到那些老照片、老物件和老人的故事,才真正意識到三峽的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我看到了三峽移民在新生活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他們的故事讓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勇于創新和進步,就一定能夠在新的時代中獲得更多的成功和幸福。”
講好萬州故事
在萬州規劃展覽館,萬州城市發展的近期目標和遠景規劃令大家耳目一新;在渝東北及川東北地區唯一的綜合保稅區——萬州綜合保稅區,采訪團近距離認識了萬州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窗口、新平臺;在甘寧鎮,大家驚訝于當地不僅有三國時期的大將軍甘寧、現代著名詩人何其芳、萬州大瀑布群等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將其發展為旅游產業的亮麗名片,更有發達的現代農業園,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回到家鄉重慶,我深刻感受到城市的巨變和中國的迅速發展。特別此次到訪萬州,新田港、萬州保稅區的建設讓我耳目一新。這些項目對于萬州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幫助。”作為重慶籍僑胞,亞太通訊社社長劉繼明的感受更加特殊。
而另外一位重慶籍成員、緬甸中文傳媒集團總經理張國棟更是在采訪之余,積極接受著其他媒體人的采訪。站在新田港的甲板上,背靠長江、面對鏡頭,他熱情地宣介著重慶故事。
離開前的最后一晚,采訪團一行抵達萬州新晉網紅打卡地——天生城文旅街區。“餐飲娛樂+民俗人文+夜游休閑”三大主力業態在闌珊的燈火和熙攘的人群中展示著萬州的活力、魅力。
“從去年10月開街以來,就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單日最高客流約8萬人次,日均客流約3萬人次!”聽了街區負責人的介紹,《歐洲青年報》副總編輯劉振國非常感慨,當晚,他便以《川渝新地標 魅力天生城——走進天生城文旅街區感受火紅的夜晚》為題發出了報道,向海外讀者介紹著這片迷人的街區。“如此巧妙地把歷史遺址和當代生活完美結合起來,開發了這樣充滿新活力的街區!”
萬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蔣藝義表示,多年來,中國僑聯積極搭建活動平臺,吸引海外華文媒體用心用情用力宣傳中國,也為宣傳推介包括萬州在內的重慶帶來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正因如此,“萬川畢匯、平湖萬州”的魅力更加彰顯,“暢游三峽、萬州出發”的聲名更加響亮,“中國烤魚之鄉”“中國曲藝之鄉”的美名更加遠揚。萬州“朋友圈”越來越大,“萬州制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編輯:賈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