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共灣同書寫逐夢區的青春故事
“‘天下為公’·中華情——2023粵港澳臺青年企業家交流會”小記
5月18日至19日,一場大灣區盛會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天下為公’·中華情——2023粵港澳臺青年企業家交流會”(以下簡稱交流會)在廣州舉行,來自粵港澳臺四地的600多名青年企業家代表、工商界杰出人士、社團領袖和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共謀協同發展大計。在這次活動中,有幾個關鍵詞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發展與和平”
“振興中華”“天下為公”,孫中山的偉大理想、家國情懷,至今仍激勵著新時代中華兒女為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而不懈奮斗。
孫中山基金會理事長湯炳權說,交流會不僅為四地青年企業家交流合作搭建了平臺、創造了條件、營造了環境,推動了各地青年企業家在大灣區的合作發展,更為宣傳“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和“一國兩制”的成功經驗,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港澳地區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凝聚了共識和力量。
在交流過程中,青年企業家們紛紛表達了彼此間的深情厚誼。
廣東省政協常委、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馬志達長期致力于粵澳青年交流。每年,他都會組織澳門青年到內地參訪,以此加深對內地的了解。他說:“粵港澳臺有深厚的文化淵源和血脈相連的親情,我們是同宗同源的一家人。”
廣東是臺資企業最早登陸和聚集的地區之一。作為投資大陸的參與者、受益者、見證者,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榮譽會長郭山輝動情地說:“和我一樣,許多臺商早已把這里當成了第二故鄉。”
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高孔廉表示,面對近年來的各種變局,青年企業家要有長期應對變化的心理準備。他建議青年企業家要應時而變:“不論是生產模式、生產基地與供應鏈都必須相應調整,包括邁向人工智能、節能減排、重視‘環保、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等,都是青年企業家可以發展的方向。”
大灣區
近年來,交流會的主題都聚焦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與發展,今年的主題也是“匯聚灣區 共創未來”。
“這深刻反映了當前大灣區建設蒸蒸日上、兩岸企業家在大灣區建設中不斷深化合作的趨勢。”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指出,青年是大灣區建設的生力軍,青年的創新創業活力就是大灣區建設的強勁動力。目前,大灣區各地相繼推出支持青年創業創新的政策措施。希望青年朋友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增進友誼、凝聚智慧,優勢互補、共創未來,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5月19日,青年企業家們分別前往廣州、中山考察。在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家們感受到了大灣區制造業的雄厚實力;在廣州南沙規劃展覽館、深中通道中山大橋及管理中心,企業家們領略到大灣區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扎實的工業基礎,擁有比較完整的、世界先進的產業鏈,具備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產業基礎和核心優勢。”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廖永通認為,要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重點培育、強化戰略性支柱產業,實施產業優化布局工程,避免惡性競爭。
此外,教育是推進粵港澳臺四地交流交往、拉近青年一代心靈距離、心理距離的重要渠道。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鄧強光表示,通過港澳子弟學校建設,將進一步增強港澳學生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推動粵港澳基礎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同時吸引更多港澳人士到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創業,積極投身國家發展大局。
“大灣區既要成為科技產業實力最強的灣區,也要成為人民生活品質最優質的灣區,既要有城市群的一般形態,更要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廣東省政協主席林克慶也希望四地青年才俊發揮自身優勢,把握歷史主動,共享發展紅利,共同書寫逐夢灣區、成就事業的青春故事,共創祖國統一的美好未來,共享民族復興的無上榮光。
傳承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活動現場大部分都是年輕面孔,舉手投足間皆是自信與朝氣。
“80后”郁慕明也被這股青春氣息感染,一番“年齡是80歲,體力是60歲,心態是40歲,朋友是20歲”的說法引得滿堂掌聲。他甚至與在場的青年相約再會,共同為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而努力。
近年來,郁慕明在社交平臺開通了“今日頭條”賬號“郁慕明郁言不止”,用視頻和社交賬號記錄生活、發表見解,為兩岸交流融合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他也在積極地培養接班人、訓練年輕人,常常帶領臺灣青年到大陸交流,多次率團參加黃帝陵公祭等,致力增進臺灣年輕一代的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認同感。“年輕人要發揮傳承作用,只有不斷地傳承,力量就會不斷地延伸。”
對此,廣東省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兼執行主席吳學明表示深受鼓舞,“因為有很多老前輩薪火相傳,把好的思想、精神、品格傳給了我們,以后我們也會對其他的年輕人這樣做,也會一代代接力傳承下去。”
廣東中科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工程師陳賢帥是成長在大灣區的創業者,他本是學習精密制造的,后投身植入式醫療器械行業。“我深刻意識到,一個人的理想志愿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相結合才有價值。”秉承著這個理念,陳賢帥刻苦鉆研,不僅研發出填補國內市場空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通用型種植體,還世界首創了基于影像技術和3D打印技術的個性化種植體。
像這樣的故事不計其數,正是一代代的年輕人胸懷祖國、腳踏實地、永不懈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6月02日 第 06 版)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