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醫學前沿
一起來感受中關村論壇上醫療科技的力量
5月30日,以“開放合作·共享未來”為年度主題的2023中關村論壇落下了帷幕。為期6天的論壇舉辦期間,一大波醫療“黑科技”亮相,引發廣泛關注。
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TYK2抑制劑首亮相
作為一家生物醫藥高科技公司,諾誠健華已經多次在中關村論壇展示最新研發成果了。今年,諾誠健華攜公司自主研發的新型酪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 2, TYK2)抑制劑ICP-332在論壇上亮相,并參與了國際技術交易大會“新技術新產品首發與推介大會”,并成功入選“十大最具影響力新技術新產品”。
這也是ICP-332的首次亮相。據諾誠健華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崔霽松博士介紹,ICP-332是諾誠健華具有全球自主知識產權的1類創新藥,屬于新型口服TYK2抑制劑。
記者了解到,TYK2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酪氨酸激酶,屬于Janus激酶(JAK)家族,它在一些免疫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TYK2在調節IL-23、IL-12和1型IFN等細胞因子時,其他細胞因子不會受到影響。因此,通過抑制TYK2有望減少抑制其他JAK家族成員所帶來的副作用,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癥性疾病治療帶來一種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目前中國尚無TYK2抑制劑類藥物獲批上市。ICP-332作為一款高效、高選擇性的新型TYK2抑制劑,對JAK2的選擇性高達約400倍,可減低因JAK2抑制所致貧血不良反應。目前該藥已完成I期臨床試驗,啟動特應性皮炎(AD)II期臨床研究。”崔霽松說。
據介紹,特應性皮炎是一種主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數以百萬計的患者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業界預計,到2030年全球特應性皮炎藥物市場潛力將達到100億美元。
崔霽松還表示,中關村論壇是面向全球的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國家級平臺,多年來諾誠健華始終堅持“科學驅動創新 患者所需為本”的核心理念,在這一國家級平臺上展示最新研發成果。未來,諾誠健華也將繼續深耕創新,研發出更多更好的創新藥,更好地造福患者,同時為北京建設國際科創中心貢獻力量。
腫瘤放療也有了智慧解決方案
放療,是癌癥治療的三大手段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0%~60%的腫瘤患者在治療的不同階段需要接受放療。在今年的中關村論壇上,瓦里安醫療攜旗下人工智能癌癥個體化精準放射治療平臺Ethos驚艷亮相。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作為全球首創的人工智能癌癥個體化精準放射治療平臺,Ethos是目前世界上自適應放療流程最順暢、整體用時最短的放療設備。
原來,傳統放療30個治療分次大都一直沿用初始治療計劃,無法應對腫瘤治療過程中位置、大小和形態的變化。即便要作出調整,通常也是經過很多天數后才發現腫瘤的變化,之后再花費時間制作一個新的放療計劃來執行,因此會造成這段落差時間放射劑量上的誤差,延誤治療的寶貴時機。
“Ethos則可以改變上述狀況。智能化的Ethos可將6大關鍵步驟、長達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量壓縮至15分鐘內完成,并讓系統根據腫瘤當時當刻的情況,快速生成新的治療計劃,做到‘敵變我變,精準打擊’,這對前列腺癌、宮頸癌、直腸癌等位于盆腔,位置容易隨體位而發生較大變化的腫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今年中關村論壇的‘開放合作·共享未來’主題,與瓦里安在中國的發展方向高度契合。論壇展覽作為我們展示癌癥治療設備全球領先高新技術成果、推進與中國癌癥頭部企業開放合作的重要窗口,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探討實現健康中國2030在癌癥方面戰略目標所需要的醫療技術及醫療服務進一步完善發展的機會。我們將緊抓目前擴大開放的極佳機遇,加快癌癥全生命周期管理所需的醫療和服務生態的創新及合作,推進更多創新產品和服務落地中國。”瓦里安醫療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張曉博士在論壇上表示,瓦里安將繼續擴大在中國的投資,并加強與本地產業鏈的合作,全面提升中國各級醫療系統的癌癥診療能力,加速在中國實現一個無懼癌癥的世界。
骨科手術機器人風頭正勁
伴隨人口老齡化加速及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國內骨關節疾病患病人數逐年增加。據統計,目前我國關節疾病患者超過2億人,大量患者需要進行人工假體置換。在今年的中關村論壇上,深耕骨科人工智能與手術機器人研發與應用的長木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了自主研發的骨科手術機器人。
長木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逸凌向記者介紹,公司參展的手術機器人,可以依據患者CT影像,用一套智能算法通過三維建模設計治療方案,再用手術機器人按術前計劃精準協助實施手術,有效提高手術效率和安全性。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近十幾年來,關節置換術前規劃系統不斷完善,從第一代基于膠片模板的手工測量,到第二代的基于數字模板的二維規劃,發展到第三代基于CT影像三維重建處理后的三維手術規劃。但由于傳統二維規劃的準確性受限,傳統三維規劃的操作復雜,目前中國90%以上的醫院仍停留在最原始的傳統膠片模板法,測量誤差大,手術風險高,醫生對于精準手術的追求與傳統落后的技術矛盾急需解決。
“其實我們的手術機器人提供的是一套骨科手術的智能解決方案,其跟傳統的手術方案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傳統手術模式下,僅假體的備貨就是一項大工程,醫生需要配齊所有型號,放滿一臺手術車,但經過我們精準計算后設計的治療方案,只需要配備幾個相應的型號就可以了。不僅如此,我們的手術機器人還能找準假體的安放位置,并精準定位假體的進入角度,讓醫生能夠在更短時間內精準完成手術。應用機器人協助之后,一臺髖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從常規的2小時左右縮短至約1小時,這一方面提升了手術效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年輕醫生獲得更多的手術機會。”張逸凌表示。
張逸凌說,目前該手術機器人正在臨床試驗階段,并已經在國內多家醫院的臨床應用中展現出顯著優勢,有望在年底正式獲批上市。上市后,將會有大批量的患者因為該機器人的應用獲益。
編輯: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