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繼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之后,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取向下,日前,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對于我國高質量發展階段實體經濟的升級發展,進一步給出了加強戰略謀劃、增強系統觀念、推動協同落實的指導方針與工作部署。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需要我們從四個方向充分重視并貫徹落實實體經濟的發展升級路徑。
第一,我們需要更清晰、更到位地認知當今信息革命與數字經濟時代日新月異的創新浪潮,這是讓實體經濟保持充足發展活力的發動機。要緊密跟蹤并追趕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科技革命的發展浪潮,在保持并增強我國產業體系完備、配套能力強、全球總計666項細分產業一樣不缺等優勢的同時,也要學習、吸收和高效聚集全球創新要素。積極推進我國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優化提升我國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先進性與安全性。
第二,我們必須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進一步優化金融體系對于實體經濟升級發展的支持機制,并防范金融自我循環的偏差。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最根本的支撐框架和繁榮發展引擎,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與“專精特新”企業群,是最為關鍵的國民經濟的“脊梁”,其中提供“工作母機”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則是經濟社會整體供應鏈、價值鏈的龍頭,必須通盤謀劃相關發展戰略。三次產業并不是“此消彼才能長”的一塊蛋糕,而是通過盤活傳統優勢與技術創新能越做越大的蛋糕,杜絕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同于“低端產業”的簡單退出,避免急于求成和閉門造車。
第三,我們應當正確認識、積極完善新發展階段的產業政策與技術經濟政策,在做好頂層設計、維護產業安全的前提下,增強產業政策的合理性、協同性、可操作性。工作的重點難點是,如何在打造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行制度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同時,正確處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關系,形成“守正創新”“守正出奇”的可行機制。近些年,我國在清潔能源領域進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進步,其中正反兩方面經驗就非常值得進一步總結和汲取。我國光伏產業曾經有很好的發展勢頭,但是總體的戰略規劃框架、產業政策和技術經濟政策與電網創新升級發展出現了脫節,以至于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生之后,以無錫尚德為代表的一批頭部企業由于出口受阻而近乎全軍覆滅。而后,政府立足于國內市場,以公平競爭財政補貼政策,對光伏清潔能源的有效供給加以支持,促進了產業發展。
第四,我們還特別需要重視“反周期需求管理”的擴大內需戰略,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線”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用好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進一步打造保護產權、公平競爭的高水平營商環境和高標準法治化統一大市場的進程中,構建好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培養“大國工匠”,讓更多的優秀企業家脫穎而出,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打開生機勃勃的新局面。
企業家可以說是“人力資本”概念下最具稀缺性的寶貴資源,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能夠拼搏沖殺出來的優秀企業家,更值得倍加珍惜愛護。企業是市場競爭主體和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因此在國家注重傾斜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同時,應當更多地以制度性安排把眾多應用型科技創新事項交由企業去做,充分發揮企業決策者的主觀能動性、千千萬萬市場人士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潛力。
(作者系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6月13日 第 06 版)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