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從無風三尺土到桑葚香滿天
——黃泛區水土保持的突圍之路
黃河古道森林公園風景區內的桑樹
6月的夏津,隨處可見掛滿葚果的桑葚樹,空氣中到處彌漫著桑葚的香甜氣息。這個曾經是“治沙利器”的“神樹”如今更是成了夏津人致富的“寶樹”。
作為山東省典型黃泛區的代表,夏津曾經“無風三尺土,有風沙滿天,關門蓋著鍋,土飯一起咽”,飽受風沙困擾之苦。如今,不僅風沙不再,更是逐漸走出一條黃泛區水土保持助力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之路。
防風固沙初見成效
黃泛區,系黃河歷次決口、泛濫、沖淤而成,鹽堿、沙化土地較多,包括冀中、冀南、魯北、魯西、豫北、豫中、豫東、皖北、蘇北等地區北至天津南達江淮,涉及5省110個縣(市)面積達25萬平方千米,耕地720萬公頃,人口達8510萬。
夏津,便是山東省黃泛區的典型代表。
“小時候聽家里長輩說,以前這里都是沙丘土堆,家里種的莊稼也蒙上了厚厚的沙土?!痹谏綎|省德州市夏津縣黃河故道森林公園風景區內,夏津縣蘇留莊的閆登武告訴記者。
據介紹,在長期與風沙作斗爭的過程中,夏津人民發現桑樹生命力旺盛,其根系發達、根深可達4米,在干旱、半干旱以及荒漠地區也能頑強生長,具有強大的防風固沙和保土功能。因此,桑樹也成為夏津風沙區治理的首選樹種。
在當地百姓紛紛植桑造林下,夏津土地也開始穩定出產,風沙漫天的現象也得到根本好轉,在清朝中葉,夏津桑樹林已是郁郁蔥蔥一片,并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鼎盛。
“打我記事兒起,這里就種植了很多桑樹,這后面的幾十畝都是我家的,快來嘗嘗。”閆登武熱情地招呼記者。
桑樹多了起來,風沙也漸漸遠離,夏津的水土保持工作更是漸入佳境。
據夏津縣副縣長隋榮霞介紹,為了緊跟時代發展變化,近年來,夏津縣將水土保持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高標準編制夏津縣水土保持專項規劃及相關產業發展規劃,為水土流失預防治理、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不斷加大資金投入,通過政府預算拿一塊、經營主體出一塊、社會資本投一塊、受益群眾集一塊等形式,建立起了政府資金為主、社會資本為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截至2022年底,累計完成水土保持治理保護項目投資1.88億元。
助力鄉村振興
被桑樹“包圍”的夏津人已不再滿足簡單的“防風固沙”,而是從桑樹上尋求更多的致富密碼,不斷挖掘桑樹的價值。
在夏津縣委縣政府的統籌謀劃下,夏津縣各個村莊辦起了合作社。每年豐收季節,村戶們收獲的桑椹,除了將一部分銷售給游人和果販后,剩下的大部分都交給合作社統一處理。合作社收購回來后,對桑椹進行深加工,把桑葉、桑果、桑枝、桑根、桑樹皮等做成椹果酒、椹果食品、桑葉茶等產品,再對外銷售。
“鮮桑葚的銷量不大,一斤也就一兩元錢,但加工后便可以達到幾十元一斤,每年椹果豐收季節,能夠為家庭帶來5萬多元的收入?!遍Z登武說。
據介紹,目前,夏津縣的企業年加工椹果能力可達2萬噸,桑葉可達1000噸。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縣目前擁有桑果各類加工企業13家,傳統加工作坊近20家,年加工各類桑果產品干6000余噸,桑黃500公斤,銷售區域已覆蓋全國各地,部分產品銷往國際市場,桑產業綜合開發年產值達10億元。
蘇留莊鎮后屯村黨支部書記田光波介紹道,現在,后屯村共有1444戶、3144口人,人均1.5畝桑樹。通過發展桑產業,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5000元以上。
夏津縣委書記沙淑紅表示,作為黃泛平原風沙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夏津縣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圍繞鄉村振興,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水土保持新模式,實現了生產條件變好、生態環境變優、產業發展壯大的疊加效應。
院士專家出謀劃策
在中國水土保持學會、世界水土保持學會、山東水土保持學會主辦的全國黃泛區水土保持與鄉村振興高端論壇上,夏津的經驗被業內專家積極肯定,認為對于黃泛區水土保持助力鄉村振興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但專家也表示,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在統籌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協同發展上存在觀念差異、資源約束與優先級、技術進步與適用、利益相關者協調、短期與長期目標的平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
2022年12月29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和工作體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全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3%。到2035年,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的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全面形成,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顯著增強。
院士專家紛紛出謀劃策。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認為,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的協同關系對于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各地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來平衡兩者關系,加強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為技術研發和應用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同時,還要加強宣傳教育,樹立“相互促進”的觀念,讓公眾認識到生態保護和農業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內蒙古自治區水利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于健也表示,由于連作、復種等對土地的長期過度利用,土壤肥力缺乏,難以支撐作物正常生長,造成化肥用量不斷加大,過量施用化肥大量消耗耕地中有機質,使耕地退化,引發大量水土流失。
“土壤板結、沙化使土壤持水與保水能力下降,影響作物生長。”于健說,解決上述問題,可使用土壤調理劑,其不僅可通過自身吸水,提高土壤含水率,還可顯著降低土壤釋水速度,提高土壤持水能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首席專家張晴雯則關注農業面源污染。建議,農業清潔流域構建應從“單點防控”轉向“流域統籌”,以匯水區為基本單元,形成點—線—面—體流域統籌系統方案。
“全域治理的核心理念是污染物減量化,從源頭減少不必要的資源、能源投入;資源再使用、再循環,盡量多次利用中間產品,多次循環?!睆埱琏┱f。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6月15日 第 06 版)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