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藝文
王陽明的心學及其現代價值(下)
張立文
三、 開出心學,天下一家
王陽明的哲學理論思維有其現實的價值和意義,體現為四個方面。
第一,橫掃官學,開出心學。在明代建國初期,一方面在政治、經濟上采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措施;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以程朱理學為統治的官方意識形態,“國家明經取士,說經者以宋儒傳注為宗”“今后務須頒降《四書》《五經》《性理》《通鑒綱目》《大學衍義》”“課令生員誦習講解,其有剽竊異端邪說,炫奇立異者,文雖工弗錄”。就是要完全按照朱熹的注解,譬如《四書集注》《大學衍義》這些著作來取士,一般的讀書人必須讀這些書。如果有“剽竊異端邪說”,文章雖然很好,也不能錄取。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仍然創立了心體學派,以糾正當時程朱理學所造成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僵化的弊端。現在有人專門把王陽明在貴州講學時,一些學生對陽明思想的繼承,寫了一本書,我作了一個序。可以看出,當時陽明學派影響很大。為什么是這樣子?這就說明王陽明的學術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它如果不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影響力、有那么大的傳播力度。
第二,主體覺醒,自做主宰。宋朝時,商品經濟很發達。盡管宋以后的元代對經濟有破壞作用,但明代依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資本已經比較繁榮,甚至出現了市民階層和市民運動。其中,最敏感的就是文學。這時出現了《西廂記》《牡丹亭》等作品。這些書追求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可以體會到反對“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實際上已經出現。王陽明的思想是發揚人的主體性,是人的自我覺醒。他的心學思想突破了朱熹的天理的至上性以及“三綱五常”的獨裁性。程朱理學把個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完全消融在天理和理當中。而王陽明講“心外無理,心外無事”,是對人的價值的重視和對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自覺。他把程朱至高無上的理,說成心的條理。“吾心之良知”成了個性和主體性覺悟的表述,成為追求個性解放的一種呼喚。
第三,良知人心,無問圣愚。王陽明認為,良知在人心,不分圣人還是一般人。他講道,“自己良知原與圣人一般,若體認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氣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因此他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一般老百姓和圣人一樣都具有全足的良知,百姓和圣人在良知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既然圣人可以成為圣人,一般人也可以成為圣人,沒有圣人和愚笨人的區分,所以他講“滿街都是圣人”。這就給人一種價值理想的希望,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每個人都以圣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圣人作為自覺的一種行為和規范。這樣就推動人能夠自覺地按照社會的理智、社會的要求來要求自己。每個人都道德高尚,每個人都是文明人,甚至是圣人。這對于激發人的主動性、能動性起了很大的鼓勵推動作用。
第四,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為什么說天地萬物為一體呢?這是因為每個人、每個物都有一體之仁。所以見孺子入井,人會有一種惻隱之心,其仁愛惻隱之心和孺子是一體的,所以去救孩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人有寬廣的胸懷,天地就是一家,中國就是一人。當然這一思想自古有之,比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也是說把天下人都看成我們自己的兄弟一樣。不僅如此,中國古人還講“仁民愛物”“民胞物與”,不僅愛人,也愛天地萬物。可以說,中國人確確實實是看到了世界大同這樣一個社會。現在講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就是世界大同思想創新性的發展。
以上四點思想對我們今天來說有很大現實價值。發揚王陽明的思想,對今天每個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以及怎樣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作出貢獻,都是非常有啟發作用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著名哲學家)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