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道教中國化與當代道教發展的思考
縱觀人類歷史,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是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的。近代以來,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沖擊,中華文明曾一度深陷被質疑和否定的泥淖,但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深入結合,內在融通、高度契合,日益展現了蓬勃發展的生機活力。
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道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道教根植于五千多年的中國社會土壤,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庫,是中華民族不斷延續和發展的根和種子。
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的方向。”這一方向是我國宗教的方向,自然就包括道教在內的所有宗教,同時也為道教在新時代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至于“中國化”的要求和“中國化”的內容,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的一點,就是要“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的闡釋”。
深入學習、認真體會會議精神,我明白了道教中國化方向的深刻含義就是圍繞當代道教和當代中國的關系展開的。那么,怎么來推進道教的中國化,我有幾點想法。
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中華民族立場道教中國化,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當代化”。這個時代里,必然面對國際社會各種政治思潮的沖擊,面對不同民族各種信仰和價值觀的交鋒和對話,當代道教生長在這樣五彩繽紛的時代里,首要的一條就是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愛我中華的民族立場。中國化的道教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突出中華民族自身的核心思想觀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這樣,中國化的道教就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民族立場,就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積極作用。
道教走中國化的道路,既要有堅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決心,也要有短期任務與長期遠景相結合的策略步驟,逐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是實現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戰略之一,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還是一個需要身體力行的實踐過程。
道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敢于創新和改革,使中國道教與中華文明“五性”更加契合。當代道教工作者要不斷深入挖掘,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與中華文明“五性”相契合的內容弘揚出來。在組織制度的創新方面,要根據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特點對道教的制度和組織等進行調整。我們要遵照“六二講話”精神,沿著“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條中華文明的共性,發掘和發展中國道教文化,使其與大中華文明高度契合,互相成就。
根據道教界目前的狀況,我認為道教的發展方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要在組織建設中加強創新。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道教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適應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特別是要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培養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鼓勵人才。另一方面,要固本強身,即“內強素質”,提高教職人員和一般信眾的品德修養;“外樹形象”,加強道風建設,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改善道教的社會形象。
要融入社會和服務社會。道教以服務社會和發揮道教應有的時代價值為目標的。因此,當代道教不應該單純提倡出世的隱修,而要不斷增強道教服務社會的能力,同時,要救災扶弱,積極履行道教的社會責任,發揮服務社會的功能。
要在新時代弘傳道教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創新突破。當代道教必須秉承祖師“無為而無不為”的教導,積極主動適應時代特點,繼承優良傳統,采用各種新工具、新手段和新方法,創造有當代特點的弘道方式方法,采用有當代特色的弘道內容,服務社會,服務信眾,把弘傳道教與修道人“廣種福田”結合起來,成為道教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覺行為。
要在恢復道教“十道九醫”傳統,為人民生命健康謀福祉上積極作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醫道同宗”之說,道教醫學是中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理論基礎在道學,許多中醫名家都是道士,一些道教醫學文獻也是中醫的經典。當代道教要大力發掘道教醫療和養生智慧的優勢,發揮名老中醫、道醫眾多的資源優勢,以師帶徒形式,培養出一批道心虔誠,醫術高明的道醫人才,加快道醫典籍的整理和道醫經方的開發利用,在落實“預防為主”“健康中國”戰略部署,服務當代社會方面積極作為。
當代道教要不斷汲取馬克思主義和儒道傳統文化滋養,不斷賦予傳統道教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不斷夯實當代道教健康傳承的歷史基礎和時代基礎。積極帶領廣大信教群眾,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弘道立德,加強自身建設,主動服務社會、利益群眾,為助力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海南省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玉蟾宮住持 陸文榮)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