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實踐探索
湖北省秭歸縣政協:激活新動能 共畫同心圓
充分發揮政協委員的主體作用,是做好政協工作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湖北省秭歸縣政協始終堅持以委員為中心,積極增強委員履職意識,激活履職動能,搭建履職平臺,優化履職環境,推動政協工作提質增效、創新發展。
一、 凝心鑄魂,淬煉堅如磐石的政治定力,讓委員“強”起來
重學增智,夯實思想基礎。學理增信。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團結教育引導委員和界別群眾,構建起黨組中心組引領學、主席會議帶頭學、常委會會議專題學、委員培訓集中學的學習制度體系,堅持“第一議題”制度,夯實“思想之基”,自覺把履職工作放在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來思考、來謀劃、來推進。黨建引領。強化政治意識,實現黨建工作與政協履職相融互促。緊扣“同心聚力、協商為民”主題,在全縣政協委員中開展“三亮三同三爭”黨建活動,運用“黨建+”載體,通過委員亮身份、工作亮標準、服務亮承諾,實現工作爭一流、委員爭先進、機關爭模范的目標。培訓提能。舉辦政協委員、政協干部履職能力提升培訓,邀請省、市、縣的專家學者就政治理論和業務學習等進行封閉式系統輔導,讓委員熟練掌握政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規律,盡快進入政協工作角色。交流互鑒。組織開展“打造世界級宜昌”“助力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筑堡強基、共同締造”等學習研討活動,通過學習、思考、交流,進一步明確職責使命、匯聚智慧。
二、 搭建平臺,激發建言資政的干事活力,讓履職“動”起來
廣搭平臺,拓展委員履職的空間,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建好知情明政平臺。在政協全體會議、常委會會議、主席會議和委員座談會上,有針對性地邀請黨委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到會通報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讓委員更加了解“上情”,確保參政議政更有高度;將省、市、縣三級198名政協委員按籍貫、聯系村、專業特長、個人意愿就近就地下沉到鄉鎮、村、社區,同時盡可能擴大專題調研視察活動的委員參與面,深入基層和群眾,掌握第一手材料,讓委員更加了解“下情”,確保反映民情更有深度。今年以來,下沉委員收集反映的意見建議50多條,協商協調化解矛盾、解決問題30多個。建好“一線協商”平臺。按照“組織實施有計劃、立足界別有特色、團結各方有影響、基層協商有實效”的要求,形成縣、鄉、村(社區)、村落(小區、園區)協商四個層級,分別側重于專門協商、區域協商、基層協商和民情協商,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目前,已建四級協商平臺30個。聚焦茶葉發展、中藥材種植、農村養老、垃圾處理等重點和熱點協商出主意、想辦法,推進解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一線協商·共同締造”村落夜話協商活動參與群眾達2500多人次,收集問題100多個,向省、市政協報送社情民意50多篇。以“一線協商·共同締造”“村落夜話”協商形式凝聚楊林橋村發展共識,解決產業發展問題,幫助該村發展茶園1500畝,其中1000畝優質早茶已進入采摘期,今年春茶綜合收入近百萬元。
三、 評價激勵,釋放擔當作為的內生動力,讓責任“實”起來
加強發揮委員主體作用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讓委員“行”有方向、“干”有目標、“做”有規范。健全規章制度。制定《提案工作管理辦法》,編制《秭歸縣政協委員履職手冊》,打造委員發揮主體作用全面、系統、科學的履職規范,確保委員履職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創新量化評價。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建立“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完善政協專委會、鄉鎮政協界別聯組、政協委員評價辦法,履職情況一季度一通報。建立履職檔案。將委員上年度履職情況在全會上印發,并以書面形式通報委員所在工作單位。建立委員約談機制,對履職不力的委員進行約談。選樹典型引領。走好網絡群眾路線,利用“臺、網、微、端”推出專欄《履職為民、奉獻屈鄉——政協委員展風采》,播發政協委員履職故事18期,引導廣大委員在服務大局中擔當使命彰顯作為。加強服務聯絡。搭建與委員交朋友、增友誼的橋梁,建立《走訪看望縣政協委員制度》,了解政協委員學習、工作、生活情況,幫助協調解決政協委員在履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委員履職創造良好環境。(梅云超 楊儉 鄧芳芳)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