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美麗鄉村

圖繪農事:古代耕織圖的農史意義

2023年08月03日 11:22  |  作者:彭志  |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農為天下之大本”是自古以來就形成的支撐社會穩定發展的核心理念。各類文獻中多有對古代農業生產的描繪,出土文獻方面,如四川百花潭出土的戰國宴樂射獵采桑紋銅壺上層有采桑圖,是上古農桑活動的生動呈現;又如陜西出土的漢代雙牛曳犁畫像石,截取了農夫雙手扶犁耕地的畫面;再如盛唐敦煌23窟《雨中耕作》中的鮮活群像,頭戴斗笠的農夫奮起揚鞭趕牛,雙肩挑著糧捆的農夫匆忙趕回家,以及田埂上暫作休息的農夫交心攀談。傳世文獻方面,勸農主題的詩文在古代有著悠久的寫作傳統,如東晉詩人陶淵明《勸農》其二“哲人伊何?時惟后稷。贍之伊何?實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遠若周典,八政始食。”敘寫上古圣君賢臣均重視農業勞動的情形;又如南宋洪咨夔《陪郡侯出郊勸農六絕》其三“茅屋人家蓐食煙,相呼趁雨好翻田。去年下麥泥如鐵,一寸春膏直幾錢。”強調物候時節對耕作的重要性;再如清人馬振文《和劉筍莊先生農具詩二十四首》細致描寫了犁、耙、耢、拖車、鋤、鐮等24種農具。除了上述之外,若以系統性、形象性、互文性為衡量標準的話,則中國古代的耕織圖應是其中尤其值得研讀的對象,具有極其重要的農史意義。

若給耕織圖下個定義,其指的是古代那些以農事耕作與絲棉紡織等為主要題材的繪畫圖像,耕織圖除了組圖外,往往還附有組詩,詩歌文本與圖畫呈現構成對應關系。較早的完整耕織圖出現于南宋紹興年間,浙東人樓璹在任於潛縣令時,為政推行勸民農桑之策,親自繪制《耕織圖》45幅并逐一制五言八句古詩。可惜年代久遠,樓璹《耕織圖》原本及刻石均已散失,僅耕織圖詩得以流傳至今。耕圖詩21首,詩題依次為《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蔭》《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場》《持穗》《簸揚》《礱》《舂碓》《篩》《入倉》,描繪了江南地區水稻生產從浸種到收獲的全過程;織圖詩24首,詩題依次為《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簇》《擇繭》《窖繭》《繅絲》《蠶蛾》《祀謝》《絡絲》《經》《緯》《織》《攀花》《剪帛》,描寫了從采桑養蠶抽絲到紡織加工生產的各個環節。樓璹耕織圖及詩系統展現了水稻種植、蠶桑絲織的全過程,以圖畫表現并以詩歌書寫農事活動,生動形象、朗朗上口,在中國農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接續樓璹《耕織圖》,后世的摹繪、刻印、仿作層出不窮,較為著名的主要有元代程棨重摹本《耕織圖》、明代鄺璠編著《便民圖纂》著錄本、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焦秉貞《御制耕織圖》、清雍正年間《耕織圖》及《(嘉慶)於潛縣志》卷首著錄《御制耕織圖》等,上述這些耕織圖及其附詩共同構成了古代農業文化的獨特景觀。

不同于現今,古代社會農民識字普及率較低,而農民又是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主力軍。若單純以農書來指導農事活動,其接受效果勢必無法與圖文并茂的耕織圖相比。將水稻種植、蠶桑絲織的全過程盡可能地拆分成不同階段,并用生動傳神的圖畫形象表現各個農事活動的概貌,以便讓民眾可以通過讀圖來較快掌握耕織活動中的細節和技術關鍵所在。焦秉貞《御制耕織圖》耕圖第一幅是浸種,三位農夫將稻種浸入河水之中催芽,農婦及兩位孩童興致勃勃地圍觀,而遠處縱橫交錯的農田則象征著對大豐收的期待。耕圖第十一至十三幅是一耘、二耘、三耘,這三幅圖描繪的是水稻生長期里的稻田管理,畫面里多位農夫彎腰立于水田之中,以雙手為稻田疏松土壤并拔除雜草,耘的功效在于可以促進水稻根系生長、新苗分蘗,而折揉后的泥土亦能夠肥沃田地、促進生長。織圖第一幅是浴蠶,描繪了養蠶的育種之法,每年的蠶事多開始于谷雨前后,讓蠶子沐浴在晴日下的江面將利于人工淘汰那些質量較為低劣的蠶種。織圖第八幅上簇,刻繪了將適熟蠶逐頭捉起放在蠶簇上的過程,畫面上的農夫兩兩配合,有經驗者目不斜視地辨識適熟蠶,雙手靈活者則熟練地予以操作。耕織圖以繪制圖畫的方式將民眾口耳相傳的水稻種植、蠶桑絲織技藝進行圖像化,利于農事活動的熟練掌握和代代相傳。

形制上,耕織圖較具特色的是除了圖畫以外,還會相應地配上詩歌。從內部特征來看,這些耕織圖詩多描寫農事活動的某個階段,相互串聯的話,會形成整體,系統完整展現耕織活動;從相互關系來看,耕織圖與耕織圖詩往往會形成互文關系,以圖補詩,以詩證圖,兩者高度互動共生。焦秉貞《御制耕織圖》耕圖第六幅布秧,畫面內有樓璹《布秧》詩“舊谷發新穎,梅黃雨生肥。下田初播殖,卻行手奮揮。明朝望平疇,綠針刺風漪。審此一寸根,行作合穗期。”畫面外有康熙帝的同題詩“農家布種避春寒,甲坼初萌最可觀。自昔虞書傳播谷,民間莫作等閑看。”兩首詩都敘寫了播種育秧的過程及其注意事項。耕圖第十八幅舂碓,畫面內有樓璹《舂碓》詩“娟娟月過墻,簌簌風吹葉。田家當此時,村舂響相答。行聞炊玉香,會見流匙滑。更須水轉輪,地碓勞蹴蹋。”畫面外有康熙帝的同題詩“秋林茅屋晚風吹,杵臼相依近短籬。比舍舂聲如和答,家家篝火夜深時。”兩首詩均描繪了以舂碓加工稻米的工序,即利用農具將稻殼、種皮去除而產出精米的過程。織圖第七幅采桑,畫面內有樓璹《采桑》詩“吳兒歌采桑,桑下青春深。鄰里講歡好,遜畔無欺侵。筠籃各自攜,筠梯高倍尋。黃鸝飽紫椹,啞咤鳴綠陰。”畫面外有康熙帝的同題詩“桑田雨足葉蕃滋,恰是春蠶大起時。負筥攜筐紛笑語,戴鵀飛上最高枝。”兩首詩皆描寫了人們相攜歡快采摘桑葉的畫面。幾乎每首耕織圖詩均是對相應農事活動的生動摹寫,圖與詩形成有機整體,共同彰顯了重農、勸農主題。

古代耕織圖是舉足輕重的農學文獻,具有重大的農史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耕織圖以圖畫與題詩相結合的方式對水稻種植、蠶桑絲織的各個步驟進行了完整還原,具有宣揚重農理念、教化勸農功能;其二,耕織圖及詩將當時較為先進的農事技術圖像化、文本化,方便識字率不高的普通民眾快速掌握耕織技藝,有效地推動古代社會農技水平的發展;其三,耕織圖及詩內里積極彰顯的是勸勉農桑、化育民風的精神,男耕女織是士人筆下經常塑造的理想情境,而耕織圖及詩的廣泛流播有助于農耕文明的形成。要之,古代耕織圖是十分重要的文獻材料,而其價值的發掘需要更具廣度、更加深入的持續研究。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a中文字幕 | 婷婷5月色综合色综合 | 亚洲精品一级Av在线播放 | 亚洲AV不卡每天更新 |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