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休閑>茶旅人生
夏日杭城的愛心涼茶攤
張治毅
出梅入伏無縫銜接,盛夏的杭州現在正是“上蒸下煮”的時節,如果不是經常從事戶外勞動的人,從空調房走到烈日下,都需要一番心理建設。
其實真正走出去了,也沒那么可怕,在汗出如漿的時刻,路邊的樹蔭下、街口的屋檐下,常常會“轉角遇到愛”,一個個免費的涼茶攤,可以輕松“續命”。
建國中路在杭州的市中心,繁華的街道人來車往,一條橫出的小巷叫鍋子弄。每天早上,弄口都會出現一輛綠色的四輪推車,車上兩個不銹鋼大茶桶,這是已經延續了46年的“夏日限定”涼茶。
這個小小的涼茶攤,每年頭伏出攤、出伏收攤,被譽為杭城“最美涼茶攤”。茶攤的老攤主名叫顧忠根,已于2021年去世,這份愛心由鳳凰公益志愿服務隊傳承了下來。
每天早上5點,輪值的志愿者就會早早地來到這里,洗鍋、燒水、放茶、涼茶、整理紙杯,等暑氣上升時,路過的上班族們便可以喝到免費的涼茶。在附近工作的環衛工人,路過的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們,也可以用隨身的大杯灌滿帶走。
很多志愿者會把自己放暑假的孩子也帶來參與,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種下愛心的種子。也經常能看到外國臉孔的志愿者,他們是螢火蟲國際志愿者聯盟的成員。來自津巴布韋的米萊說:“涼茶攤這么多年能傳承下來,從一個人到一個社區、街道,帶動這么多人傳遞愛心,很了不起。”
清涼如風,愛亦如風般傳遞。去年建成開放的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是網紅打卡地,朱紅的宮墻旁插著一把紅色的太陽傘,“最美涼茶攤德壽宮分攤”今年也開張了。與其他點位不同的是,這里的涼茶采用的是冷泡的方式。“因為這邊的年輕人比較多,冷泡的形式會比較適合”,“愛心涼茶攤”的組織者說,“一天下來,這個點位至少送出400杯涼茶”。
夏日施涼茶,是普通人做的尋常事,但那份認真和執著,令人贊嘆。杭州市上城區濮家聯合社區愛心涼茶是一個堅持了21年的愛心攤,茶攤創始人王惠玲阿姨已經79歲高齡,在她的帶動下,現在有13名志愿者加入了這個茶攤的日常運作。
把好事辦好,不僅需要一份堅持,也需要用心去創新。今年,杭州的涼茶攤多了亞運元素,不僅顏值提升了,品質也提升了。除了安吉白茶、英山云霧等外地茶葉,更多的是把民間的消暑涼茶秘方挖掘出來,比如百合如意茶、陳皮黃精茶、單叢姜棗茶、菊花雪梨茶、蘭花蘋果茶、玫瑰荷葉茶、薄荷檸檬茶、大麥茶等。王惠玲阿姨的涼茶攤今年還推出了“隱藏款”——梅干菜涼茶。她認為,入伏了天氣更熱,大家出汗比較多,梅干菜湯可以補充點鹽分。
一杯涼茶傳遞善意,散發出社會的溫度,筑起城市的韌性。在杭州,公益施茶的傳統悠久,古道涼亭,橋頭驛站,常有樂善好施之士組成茶會,為奔波的行人免費提供茶水,延續不輟。
大運河杭州段有一座拱宸橋,橋西的吉祥寺弄,有一幢石庫門的清末老宅,刻著“中心集施茶材會公所”幾個大字。這是杭州第一家慈善行會,是1924年由一個名叫王嘉耀的運河挑腳夫牽頭成立的,最早的功能就是為來往的販夫走卒免費施茶。如今這里是一家“老開心茶館”,在經營的同時,將施茶的公益精神擴大到保護老杭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發揚光大了。
(作者系杭州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