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全國政協常委建言:
以科技創新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8月22-24日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圍繞“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協商議政。
當前,盡管我國在綠色低碳技術方面取得了眾多突破,但科技創新力仍然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人,技術“空心化”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如何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堅持創新驅動,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在綠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與會常委們給出這樣的思考與建議。
空間優化:西部潛力有待加快釋放
我國幅員遼闊,尤其是西部地區擁有太陽能、風能等豐富的清潔可再生能源資源。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龔建明舉例道,如太陽能,2/3以上地區年日照大于2200小時,年輻射量在50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僅青海就有1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光伏資源技術可開發量達到35億千瓦,目前光伏開發量僅占技術可開發量的0.5%。“要大力推動西部地區清潔能源資源挖掘和規模化發展利用,有序推進國內清潔能源安全可靠替代進口化石能源,讓清潔、低碳、安全的能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龔建明如是說。
西部地區資源充足,同時也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如風光電等新能源大基地建設總量不足,區域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有差距。我國特高壓輸電量9000億千瓦時,新能源電量不足20%,新能源電力外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如青海目前只有一條特高壓外送通道,遠不能滿足需求;寧夏、甘肅也存在類似問題。風光電因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特征,導致高比例新能源條件下電力系統可靠性不足,還有較為廣泛的棄風光電現象等。新能源大規模儲能技術依然沒有突破。
龔建明認為,統籌推進雙碳,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戰略。從國情出發,統籌發展與安全、穩增長和調結構,大力發展低碳非化石能源。其中,充分發揮西部地區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潛力有重要意義。
為此,龔建明建議,一是推動清潔電力資源優先配置、大范圍配置,通過用地、用能、考核評價、金融支持政策等方式,引導產業鏈短、能耗高、電力消費為主的產業和新能源制造業整體或局部向清潔能源資源豐富、綠電比例較高的西部轉移,就地消納新能源,推動能源梯級利用。二是加快建設新能源為主的特高壓輸電工程,統籌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提高新能源消納率。三是設立西北清潔能源調控中心,統一協調西北各地區各行業清潔能源規劃、生產、管理、輸送、儲備和科研,提高新能源高比例消納的電網調峰填谷能力,增強穩定性,解決目前存在的新能源不穩定性和棄風光電現象。亦可統籌推進新疆、河西走廊、黃河上游、黃河幾字灣、黃河下游等5個陸上清潔能源大基地建設,加快規劃實施新能源西電東送工程,以及為東數西算國家工程提供高效的清潔能源供給,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四是加大新能源開發應用政策支持體系,在新能源領域,加快發展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能源電力智能調控,支撐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光電基地高效開發和安全運行。
重點突破:生物質大有可為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認為,培育能源、資源的多元化發展路徑,做到有備無患,對我國十分重要。其中,作為可再生資源,我國農林生物質資源豐富,年產生量約為35億噸,而且可以人為增加,潛力巨大。
目前,由于成本問題,國內外生物質能占能源消耗的比例一直較低,2020年我國生物質能替代約5800萬噸標準煤,占比也不大。為此,石碧認為,利用生物質原料替代石油制造大宗工業和民用材料,應該是未來生物質利用最重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發達國家已經規劃了生物質利用藍圖。如美國的《生物質技術路線圖》,計劃2030年生物基化學品替代25%有機化學品和20%的石油燃料;歐盟的《工業生物技術遠景規劃》,計劃2030年6%-12%的化工原料、30%-60%的精細化學品由生物質制造。
石碧建議,當前,相關部委的政策強調了對生物質基礎化學品及其衍生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持,而忽視了對利用生物質直接制造大宗材料的倡導,而后者的戰略意義、技術可行性、經濟實用價值更突出,對能源資源綠色轉型的支撐作用更顯著。因此,加強政策對利用生物質直接制造大宗材料的支持力度勢在必行。
人力支撐:加強技術工人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賀信中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重視發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使他們的創新才智充分涌流。
據全國政協常委,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江廣平介紹,自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以來,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效,技術工人隊伍成為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基本要素,技術工人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骨干力量。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全國已建工會基層企事業單位職工年均提出合理化建議750余萬件,開展技術革新項目40余萬項,職工發明創造20余萬項,年均參加工會技能比賽職工超2000萬人次,通過比賽晉升技能等級職工50多萬人次。目前,全國創新工作室成員共有144萬人,攻關項目64萬個,取得專利成果24萬個,培訓職工1623萬人次,榮獲各類獎勵1.35萬項,為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能支撐和人才保障。
在能源、化工等勞動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尤為突出。為此,江廣平建議,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加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健全職業發展體系,促進產業工人成長成才;搭建建功立業平臺,發揮產業工人主力軍作用。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8月29日 第 05 版)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