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聚焦

讓綠水青山既有顏值 更有產值

2023年09月07日 09:49  |  作者:王碩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海珠濕地(2933419)-20230907094024

海珠濕地 

麗水山耕(2934894)-20230907094029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從理論走向實踐_01(2933450)-20230907094033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9月8日,全國政協將舉辦主題為“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遠程協商會。這也是2023年全國政協10項重點協商議政活動之一。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這一概念,記者在各地多樣的實踐中選取了幾個典型案例,既是窺斑見豹,也希望為全國各地踐行這一機制提供經驗借鑒和參考。

浙江麗水:變生態優勢為發展勝勢

2023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2022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激勵的通報》正式印發,鑒于浙江省麗水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突出,麗水獲得了國務院2022年生態文明督查激勵。這是繼2021年因河(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成效明顯獲獎后,麗水再次獲得表彰。

從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到成為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從連續兩年成為全國水和空氣環境質量同時進入前十的城市,到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9年位居浙江省首位,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15年位列全省前列……麗水成為全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典范。

數據顯示,20年間,麗水全市生產總值從2002年185億元增加到2022年1831億元,人均GDP從7437元增加到72812元,年均分別增長9.8%、9%,農民收入增幅連續14年排名浙江省第一。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麗水,過去生態農產品雖好,但受制于知名度低、農業主體小散弱等,農產品難以被廣大消費者知曉。2017年,麗水市政府委托浙江大學卡特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策劃,創建了一個覆蓋全市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農業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這是全國首個含有地級市名的集體商標。依托當地菌、茶、果、蔬、藥、畜牧、油茶等特色農產品,對標歐盟標準,“麗水山耕”品牌下的商品實施最嚴格的化肥農藥管控,推進優質農產品由“初級”向“生態精品”、“低價競爭”向“品牌戰略競爭”轉變。到了2020年,因品牌“背書”,全市323個生態農產品效益大增,年銷售額超108億元,生態農產品溢價30%。

在“山耕”品牌獲得認可的同時,麗水跳出了農業做文化,讓“山景”借“山耕”走出“山門”,讓“山居”借“山耕”扮靚民宿。

以松陽縣為例,這里在全國率先開展“拯救老屋行動”。通過構建錯落有致、集聚發展的山區民宿空間,以攝影、寫生、藝術創作等為媒介,以鄉野古道為串聯,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辨識度、知名度和認可度的民宿。同時,村兩委借勢發動部分村民將原來荒廢的土地重新整合利用,按照“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組建農旅專業合作社。

幾年間,“麗水山居”“麗水山景”“麗水山泉”等“山”字系區域公用品牌牽引生態產業發展的創新路徑,為眾多“空殼村”注入了藝術之魂、產業之骨,實現了華麗轉身。

與此同時,麗水在全國率先建立各種體制機制,不斷破解“綠水青山”難量化、難交易、難轉化的難題:如建立科學合理可操作的價值核算評估機制,開展市、縣、鄉(鎮)、村四級GEP核算并發布核算結果;探索試行與生態產品質量和價值相掛鉤的財政獎補機制,建立GDP和GEP雙考核機制,制定相關考評辦法;并創新“兩山金融”服務體系,推出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相掛鉤的“生態貸”“GEP貸”等金融產品,實現GEP可質押、可變現、可融資……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吸引了眾多高精尖產業的落地。通過實施“雙招雙引”戰略性先導工程等,半導體全鏈條、精密制造、健康醫藥、時尚產業、數字經濟等五大產業在麗水異軍突起。特別是麗水開發區在短短3年時間中“無中生有”培育形成浙江省第二條組鏈成群的特色半導體全產業鏈,創造了山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奇跡。

廣州海珠濕地:“城市綠心”蘊含新動能

8月15日,在廣東省首個全國生態日宣傳活動中,廣州市海珠區作為廣東省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獲授牌。而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簡稱“海珠濕地”)的存在正是該區獲此殊榮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珠濕地位于廣州市新中軸線南段,被譽為廣州“綠心”,總面積達1100公頃,是我國特大城市中最大的城央濕地。在城市高樓林立之中,這里卻水網交織,綠樹婆娑,鳶飛魚躍,融匯了繁華都市與自然生態。2022年,海珠濕地成為全國首個入選IUCN綠色名錄的國家濕地公園;2023年,海珠濕地成功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海珠濕地所在地過去是位于廣州市城郊的萬畝果園。隨著城市擴張,萬畝果林漸漸被城市建筑包圍。2012年,政府在全國首創“只征不轉”保護性征地,將11000多畝的集體農用地征作國有,放棄了萬億的土地商業開發價值,在寸土寸金的城區中打造了這個面積三倍于紐約中央公園的城市綠核。

十多年以來,通過深耕生態保護修復和科普宣教工作,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海珠濕地不斷探索城市與濕地互惠共生的發展之路,激發出“城市綠心”的澎湃新動能。

據了解,建園之初,這里內河堵塞、垃圾堆積;但通過治理,如今39條河涌相互之間全部連通,將珠江三角洲發達的水網系統完整恢復起來。濕地內恢復了潮間帶水文過程,讓河道實現自由呼吸,濕地內的水質由Ⅳ類凈化至Ⅱ類,濕地pm2.5平均濃度比周邊低20%左右,有效緩解了城市內澇現象和城市熱島效應。十年間,海珠濕地鳥類種數從72種增加到187種,是原來的2.6倍,昆蟲種類從66種增加到738種,魚類從36種增加到64種。

當前,海珠湖面,鷺鳥飛翔;游客往來,感嘆生態之美。尤其是每年三月,濕地3.2公里的宮粉紫荊吸引超300萬游客前來打卡。

同時,海珠濕地還積極探索“濕地+”模式,海珠濕地自然學校品牌成為行業翹楚。每年開展“公民科學家”等自然教育課程及品牌活動600多場次,參與者達上百萬人次。其開發的濕地課程100多項,成為上百所小學使用的鄉土教材。海珠濕地也成為廣州第一批國家長期科研基地。

通過推動生態環境資源化,海珠濕地也在助力周邊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發揮生態溢出效應。與濕地毗鄰的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吸引總投資額達867億元,吸引了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等一批世界500強、大型央企爭相在濕地周邊落戶,形成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新的增長極。

廣西柳州:“小米粉”成就“大產業”

很多人知道柳州,估計是從螺螄粉開始。這個嶺南小城,近年來憑借著螺螄粉火爆“出圈”。

2021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考察了解螺螄粉特色產業促進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稱贊道:“小米粉搞出這么大規模的產業來,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總結。”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工業重鎮,素有“桂中商埠”之稱。據考古發現,柳州市食螺歷史已有2萬多年歷史,明代時期已出現經營性米粉。近年來,柳州市通過開展要素保障,標準化把關、規模化發展、品牌化經營等措施,把“小米粉”做成了“大產業”。僅2022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達到600.71億元。“柳州螺螄粉”于2020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躋身“2023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百強榜單”,品牌價值達110.22億元。

作為集聚柳州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柳州螺螄粉產業已經實現了從原材料種植養殖,到產品加工、預售包裝、倉儲、物流、銷售,再到相關衍生產品開發全產業鏈發展,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業、工業、商貿物流業的發展,還促進了相關產業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

比如,太陽河和百樂河是柳南區種植螺螄粉原材料的核心水源。近年來,當地通過實施清淤疏浚河道、污水生態化處理、河道生態修復與提升等工程不斷提升原材料種植用水水質供給能力,保障了產品安全和質量。

不僅僅是一把米、一顆螺,被譽為螺螄粉美味“密碼”的酸筍、酸豆角等也從碗中的配料變身鄉村振興的“主角”。采用“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柳州在各鄉鎮大力發展竹筍、木耳、螺螄等原材料種養和加工產業,不僅供應當地上萬家螺螄粉實體店,還成為預包裝產品銷往全國,帶動了農戶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同時,柳州逐步建立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立螺螄粉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螺螄粉原材料基地等,護航柳州螺螄粉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雖因味道“出圈”,但柳州的魅力不僅如此。

近幾年,柳州市堅持把發展“螺螄粉+”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堅持深挖文化內涵,推進螺螄粉產業與旅游業深度結合。發布了全國首條螺螄粉工業旅游線路及螺螄粉文化體驗游主題線路,美食之旅、螺螄粉文化體驗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僅2023年“五一”假日期間,柳州市就接待游客390.14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35.93億元。

如今,柳州螺螄粉成為柳州市的代名詞和金字招牌。據統計,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帶動30多萬人就業,原材料種養殖人數20多萬人,螺螄粉加工業就業人數1萬人,螺螄粉+旅游業從業人數9萬人,助力20多萬農村人口人均增收近萬元,基本實現農民就近就業、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共贏之路。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9月07日   第 05 版)

編輯:秦云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伊人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 亚洲国产动漫日韩精品一区 |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视频在线看 | 思思热国产视频观看 | 五月天综合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