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品牌興農
解讀都市特色林果業的前世今生
——上海倉橋水晶梨專業合作社示范與考驗觀察
合作社社員在為梨花授粉。 受訪者供圖
歷經23年之后,上海最早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梨品牌“倉橋水晶梨”只保留下了1700多畝,僅占上海梨樹種植面積的0.6%。倉橋水晶梨規模面積從零散種植到規模化種植近萬畝,而后逐漸縮減到目前的不足2000畝,這期間,倉橋水晶梨成為上海梨產業中最早獲得中國綠色食品A級認證的產品,連續參展12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攬獲金獎11次。
顯然,“倉橋水晶梨”是上海市松江區特色林果業的典型縮影,其足跡印證了上海都市農業小而精、小而美的經營之道。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松江區的上海倉橋水晶梨專業合作社,試圖通過了解“倉橋水晶梨”品牌孕育出特色梨產業的全貌,窺見上海開拓都市精品農業的路徑,同時,直面上海特色林果業走向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考驗,供廣大特色農產品經營者思考。
“梨出天地”孕育特色林果經濟
7月上旬成熟的早熟品種“早生新水”,是一年一度上海倉橋水晶梨游園節上的主角。該品種上市時間比較短,僅3周左右,基地的總體種植體量并不大。2022年數據顯示,在上海,該品種也僅占梨栽培總量3%。但很多游客被倉橋水晶梨基地種植的“早生新水”吸引,成了忠實的“梨粉”。
據上海倉橋水晶梨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金鳳雷介紹,這個品種的梨肉質細嫩,鮮甜多汁,冰鎮一下口感更好,深受上海市民喜愛。
記者通過金鳳雷了解到,上海倉橋水晶梨發展有限公司350畝梨園不僅是“倉橋水晶梨”品牌的發端地,也是“早生新水”品種的推廣發源地。這片位于黃浦江畔的梨園內種植了2.3萬棵梨樹,大多是跨世紀前后當地種植經濟作物培育特色農林經濟的成果。
“選用‘早生新水’新特品種和‘翠冠’梨品種,隨后聚焦高品質、品牌化,是倉橋水晶梨合作社‘梨出’松江區特色林果產業的不二路徑。”自2004年成立上海倉橋水晶梨專業合作社,至今一直任理事長的錢培華告訴記者。
關于倉橋水晶梨如何成就了區域特色林果業,5年前就跨進古稀之年的錢培華是最有發言權的親歷者。2000年規劃梨園時,錢培華恰是原倉橋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為了做好“糧改經”文章,錢培華和同事調研考察了很多果蔬類型,一致認為梨樹管起來省力,給農戶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倉橋鎮決心規劃2000畝土地發展梨產業時,就想好了要用‘倉橋’的地理名稱做好品牌,所以我們也是上海唯一一個以‘倉橋水晶梨’品牌命名的合作社。”錢培華回憶說。
引進優質品種是合作社邁出的第一步。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早熟品種“早生新水”因此在這里落地開花。在2004年全國早熟梨等級標準研討會暨優質產品擂臺賽上,上海倉橋水晶梨專業合作社選送的“早生新水”成為南方15個省市、114個樣品中的第二名,這是他們拿到的第一個優質早熟梨的金獎。隨后,合作社從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引進中晚熟品種“翠冠”,2022年,該品種在上海的栽種面積達80%,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合作社一直在選育選種新品種,基地先后引進了68個適合本地的新品種,通過嫁接等方式,保持合作社品種改良和更新的能力,守護高品質根基。”錢培華說,“當然,品牌建設是抓手。”
“行動一致”成就區域公用品牌
倉橋水晶梨在品牌化、標準化和組織化建設上可圈可點,業內的示范和帶動效應也得益于此。如今,上海倉橋水晶梨專業合作社旗下的22家社員單位不僅覆蓋了松江全域的梨種植戶,也都步調一致地參與了倉橋水晶梨品牌建設,推動綠色認證,共享“國字號”金獎紅利。
但實際上,倉橋水晶梨從無到有,也曾遇到過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難題。擺在合作社面前的最大難題之一,是如何通過品牌理念引導實現“人心”的統一。長期以來,梨農延續著散戶式、“想當然”的種植方式。“梨樹栽培標準化、規范化是合作社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是品牌建設的標準,是保證品質的標準,必須手把手指導落實。”錢培華說。
記者發現,十多年來,合作社對于標準化、規范化種植的要求一如當初,2008之前基于邊培訓、邊實踐、邊總結,2008年之后,要求人手一冊《倉橋水晶梨標準化手冊》,讓“標準化”有了真正的藍本和依據。直到現在,合作社堅持每年組織梨農免費參加春夏管理、采后管理和冬季管理三次大型培訓,并邀請國內外頂級梨果專家前來指導,加之每月發布的農事信息,這些舉措被“長三角圈”的梨農視為是標準化梨的種植指導準則。
正是因為合作社打下了標準化、規范化的扎實基礎,合作社成員面對質量安全追溯、綠色食品認證、G.A.P.國際認證等高標準要求時,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不排斥。而統一接受高標準,也促成并保護了“倉橋水晶梨”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直面考驗融入雙循環經濟格局
因為過往的輝煌,倉橋水晶梨因此成為上海特色農業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縮影。針對此,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林果所梨果專家、研究員駱軍說:“倉橋水晶梨可以說是國內品質最好的梨品牌之一,能獲得這樣的市場認可度,得益于從起步時就沿著上海都市精品農業的發展路線來走的。”
與同行業者相比,倉橋水晶梨的消費市場,更早檢驗了都市果品的高品質能夠換得高信譽和高價位的消費邏輯。早在2012年,倉橋水晶梨就推出了每只10元的定價標準,以此形成自身特色的品牌影響力,對于上海梨產業總體發展帶來了良好影響。
相比傳統的銷售方式,上海倉橋水晶梨專業合作社也更早開始挖掘生態、生活和生產融合帶來的梨園附加值。比如,組織上海市學生勞動教育基地“采水晶梨能手”等活動。從2007年首屆梨樹認養、2008年首屆游園節、2010年首屆梨花節至今,一年一度主題活動的持續舉辦,將消費和教育引導變為常態化,而在這些過程中培育起來的黏性消費者,支持著倉橋水晶梨的市場銷量,也讓梨產業的栽培種植過程親近于市民。
不過,上海要推動優質特色林果業向更高質量發展,除了保住品質和口感,還要經受成本、市場競爭要素的拷問。“倉橋水晶梨通過多年經營積累而來的豐產即豐收的市場邏輯,仍然存在挑戰。”駱軍說。其一,特色林果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種植技術上,始終面臨著人力勞動成本日益增加,但勞動力資源逐漸減少的矛盾;其二,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導致規模化發展受限,也影響了這筆“成本賬”的測算。其三,消費市場的群體結構正在轉型,老市場與新用戶之間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認知更迭,也為倉橋水晶梨產業發展帶來考驗。
記者采訪得知,消費者信得過的“倉橋水晶梨”正積極融入雙循環經濟格局。不久前,倉橋水晶梨簽約入駐東方購物電視頻道,近兩年,還陸續開拓了盒馬鮮生、視頻直播等新渠道,同時,仍堅守梨樹認養、活動采摘、企業團購等傳統方式。這些拓展積極保障著合作社和社員之間“產銷共同體”的關系,努力為統一口碑、賣出好價格創造條件。
都市特色林果業實現品牌接續式發展的“挑戰之問”也來自生態與產業之間。駱軍提出,上海區域城鎮化發展速度加快,農田面積縮小,這對于優質特色林果業農產品發展來說,挑戰來得更嚴峻;居于黃浦江上游涵養林區域的梨園堅持在生態和產業并重的思路中尋求雙贏,為都市林果業發展帶來啟示。
倉橋水晶梨核心種植區的位置相對特殊,這里不僅是黃浦江二級水資源保護區,且周邊的城鎮化發展程度相對高,距離松江城區不足10分鐘車程。而確認在涵養林區域內建梨園,正是當時松江農業部門的決策。
“考慮到堅持生態環保,發展綠色農業產業,相比種植普通林木,對果農也是一大利好。”駱軍表示,“事實上,只要當地政府充分重視,通過農業和林業部門協同聯動,將特色林果業與涵養林經濟結合發展,不失為推進都市綠色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條路徑。”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