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聚焦 資訊 多彩旅程 美麗中國 茶旅人生

首頁>休閑>茶旅人生

藤條茶,一種手上的園藝遺產

2023年09月21日 16:24  |  作者:周重林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9月15日   第 11 版)

如果在春季進入到藤條茶園,目光所及之處全是茶芽,數量會多得漲眼,要是你拿出手機,會發現芽頭能撐滿整個鏡頭。而如果在冬天走進藤條茶園,那么看到的,幾乎都是迎風飄舞的枝條,稀疏的葉子只是點綴。

藤條茶是云南特有的一種茶園養護模式,在稱謂上,模擬的是其枝條像藤條或柳條的茶樹,在勐庫壩糯,茶農稱為“藤條”;在易武,茶農稱為“柳條”。

很多人看不懂藤條茶的養護,認為太傷害樹,不留多余的葉子,不開花,不結果。我卻非常欣賞這種先民的智慧,既能收獲豐富的鮮葉,還在枝頭就把茶香養到極致。

有勐海第一香的曼糯,是藤條茶。極低海拔卻出高香茶的昔歸,是藤條茶。統領易武茶香的張家灣,也是藤條茶。今天藤條茶園與采摘技術還保留完好的地方,都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站點,因為藤條茶要求采摘技術含量很高,如果對鮮葉需求量不大的話,很容易中斷。只有占據了重要的交通要道,才不會過分受鮮葉供給影響,把技術穩定下來。

今天看來,藤條茶園是一種古老又先進的養護模式,不像大葉種、小葉種這樣的葉子分類,也不是大理種、勐海種這樣的品種分類,更不是苦茶、甜茶的味道分類,它完完全全是園藝學上的奇跡,靠一雙雙手經過數百年打磨而成。它沒有粗壯的樹枝,有的只是千千萬萬纖細柔長的枝條。

事實上,藤條茶園模擬的是森林古樹茶園的生長模式:除去多余,頂部供養,通過雙手去干預,把老茶葉、茶花逐一抹掉。營養集中供應到茶芽,這樣發出來的茶與葉,梗長,葉多。

目前著名的藤條茶園,有易武的張家灣、勐海的曼糯、景谷的苦竹山、景東的老烏山、勐庫的壩糯、邦東的昔歸與永德的忙肺。

由于這種園藝方式,茶條不會輕易被折斷,拉著枝條站在樹下采摘,一個人可以從18歲摘到81歲。不要受云南十八怪誤導,以為云南每個老太太爬樹都比猴快。大部分茶山老人,上了年紀都會受到病痛困擾。如果采摘可以不用登高,這多好?采藤條茶的時候,要用巧力,因為梗很有韌性,指尖掐不斷,硬扯更不行,需要指力掰,帶著馬蹄摘下后要快速把馬蹄丟棄。掰枝的同時,要抹葉,把老葉抹下丟棄,這就形成了一個景象:采茶人手里的嫩葉越來越多,樹下的老葉也越來越多。而藤條茶因為外形好看,又壓秤,是做古樹單株的理想茶園,深受商家追捧。

在大部分的云南茶園,風力都很難穿透整棵樹,帶動樹與枝條的搖曳。只有在葉子極少的藤條茶園,才會發生茶芽能夠跟隨枝頭不停搖曳的日常景象。高香,在樹上就被搖出來。現在搖香的機密被烏龍茶在后期發揚光大,形成獨到的搖青技術。我有時候會想,如果用藤條茶加上烏龍茶的搖青,做出來的茶會不會非常驚艷?

藤條茶養護方式目前只存在云南古茶園。云南著名的育種專家肖時英是湖南人,20世紀50年代他第一次在易武看到藤條茶園的時候非常吃驚,這種養護方式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資源。從種植到養護都精耕細作,其采摘手藝代代相傳,直到今天都還是除了這個村,別的村都不會。勐庫這個地方,東半山都是藤條茶養護,而西半山,一個村寨都不會藤條茶技術。

藤條茶這種采摘模式,過去推測是一種外來漢人帶來的管理技術,之后傳給其他兄弟民族,藤條茶在眾多民族地區的出現,同樣也是民族融合和遷徙的見證。過去大家認為藤條茶是起源易武,之后傳到各地。這倒沒有什么根據,而是由于易武茶區近代名氣大,茶品制作精良,有完整的管理方案。

近些年,許多人通過田野調查,更傾向這種養護模式在無量山景東鎮沅景谷一帶成型,然后傳到了易武、雙江等地方。無量山景東鎮沅景谷這一帶,不僅有野生茶園、栽培茶園,有紅葉紅梗茶、大白茶、藤條茶,還有把把茶、鞭子茶、沱茶等眾多類型,更不用說這里的民族從唐代開始就形成飲茶習慣至今。當然,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加入田野考察中來。

總結下來,古往今來農產品能成為爆品的三個要素:優質的產地、悠久的傳統與獨特的技法,藤條茶園都一一具備。現在有藤條茶的地方,茶品都非常受歡迎。

(作者系茶文化學者,著有《茶葉戰爭》)


編輯:陳姝延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AV不卡一区二区 | 视频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天天精品福利一区视频 | 五十六十老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