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推動經濟持續恢復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但經濟恢復內生動力不強,宏觀經濟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經濟下行中民生保障、地方債務風險壓力加大。總需求不足、結構性矛盾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問題,交織疊加人口達峰、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產能外遷等中長期因素影響,經濟發展中出現一些新的難題和挑戰,持續回升壓力加大。面對復雜多變的新形勢,要保持戰略定力,采取有力措施,著力穩增長、保民生、防風險。
一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口期,要加大逆周期跨周期調節力度。建議發行民生債,專項用于建設長租房和保障性住房、支持生育、提高社保水平等方面的資金支出。要更大力度降息降準,推動實際利率下行,降低經營主體借貸成本。
二是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針對當前經濟循環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企業部門“價格—利潤—投資”循環收縮,居民部門“就業—收入—消費”正向循環動力不足,地方政府“土地—債務—基建”循環遇阻,應以加強保障、消除后顧之憂、改善預期為突破口,制定出臺一批重大政策舉措,著力擴大消費需求,進而帶動供給,形成“消費擴大—CPI和PPI價格回升—企業利潤和預期上升—投資上升—就業和收入上升—消費進一步擴大”的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比如,實施中低收入群體安居工程,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連續10年、每年籌集建設500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用于安置產業工人、國有企事業單位新入職人員等中低收入群體,需要年均公共支出2500億元左右。同時將存量房貸利率下調1個百分點,降低現有購房群體的房貸負擔。建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制度,探索采取個人、企業(平臺)、政府三方籌資機制,如個人承擔60%,企業(平臺)和各級政府聯合承擔40%。提高農村老年居民基本養老金水平,將60-69歲未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逐步提高到300元/月,70-79歲農民提高到500元/月,80歲以上提高到800元/月,每年需支出基本養老金5200億元左右。研究實行春假和秋假制度,在“五一”勞動節前推行春假和在“十一”國慶節后推行秋假,同步完善職工年假或調休制度,促進度假經濟發展。加快制定出臺生育支持措施,按照一孩、二孩、三孩3個檔次,建立面向0-3歲兒童的普惠型生育補貼制度,在個人所得稅中提高專項扣除標準,有效降低生育養育負擔。
三是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講,推動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和健康發展,關鍵是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推進科技、教育、醫療、金融、土地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厚植經濟內生動力,挖掘結構性潛力,防止經濟結構性減速,推動經濟持續恢復至潛在增長率水平。比如,改變“重物輕人”的觀念,從主要投資于物向投資于人和物并重轉變。在綠色化改造、養老托育等領域,鼓勵民間投資,加快建立政府資金引導、政策性金融支持、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投融資模式。探索建立服務業發展特區,著力推動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探索建設“創新特區”,努力遏制與發達國家科技“脫鉤”,保持在新賽道“不掉隊”。
此外,要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處置地方債務風險、兜底保障困難地區基層民生等方面切實采取一攬子政策措施,守住安全風險底線。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10月10日 第 05 版)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