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原創
平生看盡山千萬 不及龜茲一片云
在庫車,聽到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回聲人民政協網庫車10月18日電(記者 李寅峰)如果不是站在這片土地上面對面仰望這“龐然大物”,很難想象在祖國的大西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會有如此規模、如此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這是在庫車時記者最深刻的感受。面前,正是兩千年屹立不倒的克孜爾尕哈烽燧。
克孜爾尕哈烽燧
10月12日,“追夢中華·大美新疆”2023海外華文媒體新疆采訪行活動走進庫車,在依西哈拉鄉境內卻勒塔格山南麓鹽水溝溝口的沖擊臺地上,一座雄偉挺拔的烽燧帶給采訪團成員巨大的視覺沖擊。
對于大家的贊嘆聲,擔任講解工作的庫車市龜茲博物館館長馬麗麗已習以為常。多少來客到庫車前,只為尋覓獨庫公路的風光美;來了之后,卻更為這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所震撼。
這位回族姑娘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對家鄉有著非同尋常的熱愛。這烽燧的前世今生,精彩與遺憾,講起來她都是朗朗上口。細數下來,從參加工作到現在,斷續間她從事文物工作已經五年了,她也數不清自己多少次向各方來客、更年輕的同行講述著這絲路古道上的故事。
“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夜間舉火稱‘烽’,白天放煙稱‘燧’。我們面前的克孜爾尕哈烽燧建于漢代漢宣帝年間,高約13米,是古絲綢之路北道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遺址。作為重要的遺產點,2014年被列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馬麗麗的一句話,“干貨”十足,大家忙不迭地反應著:原來“烽”“燧”各有所指;這座烽燧已經2000多年了;相當于幾層樓那么高;是世界文化遺產……
而在庫車短短幾個小時的參訪,帶給記者朋友們這樣的“忙不迭”隨處可見。
以上均為蘇巴什佛寺遺址
在同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蘇巴什佛寺遺址,馬麗麗向大家介紹,這座佛寺遺址始建于魏晉、鼎盛于隋唐,也講述了作為西域佛教文化中心,這座佛寺遺址在佛教傳播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的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曾在此開壇講經,唐代玄奘法師西去天竺取經路過此地曾駐留兩個多月。特別是7世紀中葉,唐朝‘安西大都護府’移設龜茲后,這里高僧云集,佛事興隆,晨鐘暮鼓、幡火不絕。”雖然常工作于此,在馬麗麗眼里,這一切卻從不“過時”。輝煌的歷史留下不朽的文化財富,每一次走過,她依然感慨于遺址的壯觀、巍峨。
馬麗麗介紹,該遺址是新疆保留至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遺址,不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建筑史上也非常有代表性。
但令她以及同行們無比遺憾的是,經過千年風雨侵蝕以及歷史上外國探險隊的破壞性挖掘,佛寺遺址以及周邊的石窟曾經遭到非常大的破壞,許多珍貴的文物流失海外。“比如在博物館多媒體視頻上看到的舍利盒,就是在遺址西寺大殿中部發掘的。這是一個唐代的木質舍利盒,發現時外部有藍白等顏料覆蓋,內部沒有舍利子。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才發現舍利盒上有精美的圖案,是一個小型的龜茲樂舞團。這個舍利盒對于研究古龜茲地區佛教文化、樂舞文化、服飾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可惜的是,舍利盒于1903年被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帶走,現收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多媒體視頻展示的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
馬麗麗的講述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也引發同行的探討,如何在未來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如何向更多的人宣傳庫車的歷史文化,大家不停地提出問題,馬麗麗在講解的間隙也是“忙不迭”地回答著。
“這么大的建筑遺址,如何避免風雨的過度侵蝕?為何不遮蓋保護?”
“我們做過深入的研究和論證,如果遮蓋住,改變了建筑環境原有的小環境,會對遺址的根基造成破壞。”
“你講得這樣精彩,有沒有同樣內容的書籍或視頻資料?”
“目前還沒有,但我們一直在努力培養年輕人。我所講述的,一方面是工作中學習積累的知識,另外也是利用閑暇的時間去尋找與龜茲文化相關的史料認真學習。庫車是我的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鄉,感受家鄉獨特的魅力。”
“庫車還有哪些值得看的文化遺產?”
“太多了!不僅有屹立千年的克孜爾尕哈烽燧用古老的身軀訴說著將士們戍邊的歷史,不僅有新疆境內保存最完好、規模最龐大、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遺址,也不僅有美輪美奐的龜茲石窟壁畫,庫車還有融匯了中原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特色建筑藝術的新疆第二大清真寺庫車大寺,還有魏晉時期的漢室磚室墓更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印記。總之,在這里,你能看到作為古絲綢之路上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的龜茲,融匯了各類文化而迸發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的龜茲文化。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曾說過‘平生看盡山千萬,不及龜茲一片云。’在龜茲,相信你可以找尋到屬于你心中的那片云。”
馬麗麗的講述引來一片贊許。同行的媒體朋友甚至已經開始籌劃下次的庫車之行。
“那請問對于宣傳好庫車璀璨的歷史文化以及今日的繁榮,你有哪些建議?”
“我們一直在努力挖掘龜茲文化,近期就會召開一場龜茲學術研討會。我們在日常工作過程中也通過各種方式去講述龜茲故事。我想,講好龜茲故事,是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每一個人的共同心愿。在今后,我們也會更加努力地將龜茲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
正在為大家講解文物的龜茲文化博物館館長馬麗麗
走出庫車,恰是午后時分。放學的孩子們奔出校園,背后是明媚的陽光;街邊花園里隱約傳來龜茲古樂聲,格外婉轉好聽。
秋日的古絲綢之路,到處都是暖暖的。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