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主席日志
加強協商民主建設 提升協商治理水平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加強協商民主建設,有效組織引導社會各界群眾充分參與民主協商,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讓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體現。近年來中站區政協面對經濟社會轉型和社會利益多元化,牢固樹立協商理念,堅持把協商作為主責主業,貫穿于履行職能全過程,全力推進協商民主建設,不斷提升協商水平。
堅持“三個強化”,提升協商素質
為引導政協委員和政協工作者練好民主協商的基本功、硬功夫,發揮好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我們堅持從“三個強化”入手,著力提升其協商素質和協商水平。
一是強化政治引領,增強協商意識。針對部分從重要領導職務轉任政協崗位同志工作依靠權威、遇事不善協商等問題,在黨組擴大會議和集中學習中多次強調,人民政協是協商機構,不是權力機關,參政不行政、建言不決策、監督不強制,主要通過協商的方式發揮作用。這種作用不是靠說了算,而是靠說得對。引導其充分認識政協專門協商機構的性質定位,不斷增強協商意識,積極履行協商職能,把協商民主貫穿政協工作全過程。
二是強化履職指導,提升協商能力。圍繞“不會協商”問題,先后就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文史資料撰寫、協商技巧等方面舉辦了多期專題培訓班,不斷提高建議和協商的針對性、可操作性、技巧性,實現由“說了算”向“說得對”轉變,有效提升建言協商的成果轉化。圍繞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確定協商內容和議題,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廣泛協商、凝聚共識,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確保政協工作與全區大局同頻共振,做到中心工作部署在哪里、政協履職就跟進到哪里。
三是強化委員管理,激發協商動能。為解決“不主動協商”問題,先后印發了《政協委員履職管理辦法》《政協中站區委員會黨組成員聯系黨員委員、黨員委員聯系黨外委員制度》《政協委員“全員入委”工作安排》《關于爭當“三號政協委員”活動的意見》《關于開展創建先進委室活動的意見》等文件,激勵委員積極履職、主動協商。督促政協各專委會突出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調研協商活動,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工作質效。
三級體系聯動,凝聚協商合力
為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互促互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要求,大力發展基層協商民主,積極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一是健全協商體系,解決“誰組織協商”問題。按照“六有”標準,在各辦事處(界別)、村(社區)分別設立了政協工作聯絡站(委員工作站或“委員之家”)、協商議事會(室),實現了政協工作組織和協商議事機構全覆蓋,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區、辦(界別)、村(社區)三級聯動協商體系。二是匯聚各方合力,解決“誰來協商”問題。建立了政協領導班子成員聯系分包、專委會銜接指導、政協委員下沉參與的整體推進機制。按照“住所就近、工作方便、發揮優勢”的原則,將住區省、市政協委員和區政協委員,全部安排下沉鄉鎮(街道)委員工作站,編入協商議事會,擔任協商議事會固定成員,為基層協商議事提供強大“智庫外腦”,強化協商議事會人員力量。三是完善協商機制,解決“與誰商量”“如何協商”問題。制定出臺了《政協中站區委員會政協協商議事會協商議事規則》,對政協基層協商議事的組織體系、協商主體、協商的對象和范圍、協商內容、協商形式、協商程序以及協商成果辦理實施作出了具體的制度性設計,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四是“四進四問”促協商,解決“協商什么”問題。在全區開展了創建五星“一室一家一站(室)”活動,通過各級“委員工作室”“委員之家”,引導政協委員聚焦“黨政所需、群眾所盼、政協所能、委員所長”,深入開展“進機關,問服務;進企業,問經營;進基層,問社情;進民戶,問民生”調研協商活動,對類別相同、關聯度高的重大問題,召集相關部門開展專題協商;對鐵路斜交道口安全隱患治理、科學推進淺山區建設、構建南太行旅游共同體等牽涉范圍廣、協調難度大的事項,成立工作專班,建立聯席會議機制,開展跨區域、跨級別、跨部門聯動協商;對公眾關注的城市經濟發展、預防極端天氣災害等專業問題,邀請相關專家、界別委員,面對面開展專業協商;對群眾急難愁盼的路不平、燈不明、車輛堵、污水流等具體問題,就地開展現場協商。三年來,開展各類調研協商300余次,撰寫編印專題協商報告50余篇,提交提案立案239件,上報社情民意信息47篇,解決了一系列困擾群眾多年的重大民生難題,得到了群眾的紛紛點贊,其中有12篇被市政協采用或轉報省政協。
大膽探索實踐,創新協商方式
將民主協商貫穿于提案工作全過程,圍繞提案的提、立、辦等環節建立了“五訪五商”機制,在提案形成階段,組織政協委員專訪政府有關部門,協商提案建議的可行性;在提案立案階段,審查人員針對不規范提案,約訪提案人,協商提案修改事宜;在提案辦理階段,要求承辦單位將協商作為辦理、答復、落實每個環節的前置條件,與提案人辦前拜訪,協商計劃;辦中走訪,協商推進;辦后回訪,協商反饋。并將“五訪五商”融入黨委政府綜合考評內容,促進提案落地見效。在今年辦結的提案中,“五訪五商”率達到94%以上。
針對委員集中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創新實施了“四方會談”專項推進機制和“五步協商督辦法”,即組織問題反映人、承辦單位、督辦部門、區政協提案委通過“望、聞、問、切、評”五個環節和步驟,專項推進重點難點問題解決。望,即現場察看問題解決的進度和實效;聞,即聽取群眾對問題解決情況的看法;問,即征詢問題反映人對問題辦理結果的意見;切,即召開案情分析會查癥結、商對策、開良方、促辦理;評,即組織問題反映人、政協委員、督辦單位采取現場或線上無記名投票方式,對問題辦理結果進行民主測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現場協商與會議協商、遠程交流、民主評議融為一體,組織各方集中會診,解剖“麻雀”,分析癥結,協商對策,形成共識,實現了商以求同、協以成事,助力中心、服務大局的履職目標。對委員“不滿意”或“基本滿意”的辦理事項,由提案委牽頭第三方對辦理情況提出評估意見及改進建議,責令承辦單位重新辦理,進一步提高承辦事項的辦理質量。
在用好現場協商議事的基礎上,通過“智慧政協”網絡、中站區政協微信公眾號,創立了“微信議政”“一碼通”咨詢問政、遠程協商議政等網絡平臺,倡導委員設立網上工作室,引導政協委員和各界群眾通過手機掃“碼”議政,提交意見建議、反映社情民意,直接與相關部門溝通對話,向區長求助建議、咨詢投訴,進一步暢通和規范了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組織政協委員開展網絡專題民主協商,為基層工作建言獻策。
建立了“委員沙龍”定期協商議事制度,以講座、論壇、座談會、茶話會、文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為委員知情明政、議政建言創造和諧包容、暢所欲言的議事娛樂為一體的協商氛圍。引導委員依靠自身優勢和專業特長,立足熟悉領域,圍繞政協職能,反映社情民意,積極討論問題,圍繞發展大局,踴躍建言獻策,并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源為助推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加強成果轉化,確保協商成效
協商成果凝聚了參與各方的思想共識、利益訴求和共同期盼。協商結果的有效轉化和實現,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最直接最現實的體現,也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每個協商過程,我們都安排專人負責記錄、資料歸檔、協商意見收集匯總、協商成果歸納整理等工作;圍繞“商得如何”,開展群眾評議,對協商組織、過程、效果等全程評價;及時向黨委政府、相關部門報送協商報告,促使重要協商成果盡快列入黨政議事日程和部門工作計劃;督促黨政督查部門作為重點事項,及時跟進,跟蹤督辦,公開反饋協商成果轉化落實情況,接受群眾監督,防止“議了便了”。區政協對協商成果轉化落實組織開展“回頭看”視察監督、輿論報道監督和群眾評議監督,努力將協商成果轉化黨政科學決策、部門改進工作、社會治理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和效能。
完善協商治理制度機制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雖然我們在協商民主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實踐,但與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如協商所需要溝通和談判技巧,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推進協商成果轉化落實的各項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順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調動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豐富民主實踐,拓展民主渠道,充實民主內涵,創新協商方式,推動協商民主多元化、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發展,不斷提升協商議政水平和協商治理實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智慧力量。(作者系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政協主席)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