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從“六個典范”到“貴州樣板”
——從遵義市看貴州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建
人民政協網遵義11月16日電(記者 黃靜 通訊員 何佼陽)“努力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范省”,沖著這一目標,貴州省給自己設定了“六個典范”要求——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教育的典范、打造西部省份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典范、打造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典范、打造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典范、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打造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典范。
貴州是全國民族八省區之一,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個世居少數民族,56個民族齊全,從歷史上便形成了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分布格局。
貴州省民宗委副主任黃榮說:“貴州提出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范省,是結合了歷史條件和現實基礎的,具有特殊意義。”
貴州省積極爭取將遵義市、臺江縣納入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建試點,探索構建遵義市加其他7個市(州)各1個縣(市、區)作為試點的“1+8”創建格局。2022年9月,國家民委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支持貴州條件成熟的遵義市、臺江縣等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建,打造“貴州樣板”。
自開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工作以來,遵義市打下了扎實的工作基礎,面對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這一新任務,遵義開始了“升級版”的探索創新。
教育厚植強意識
在遵義新蒲新區濱湖中學的一間多媒體教室,學校話劇社的同學們正在排演一場情景劇,以《憶秦娥?婁山關》詩朗誦引入,以一棵遵義會議會址的槐樹為視角,對遵義會議中一些關鍵節點進行生動演繹。九年級學生王洪宇說,這個情景劇是老師和同學們一同編排的,如同和革命先輩們來了一場跨時空對話。
鄒文輝老師介紹說:“我們以‘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團課征集活動為契機,開發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遵義故事》《我心中的英雄一杜富國》等共12節課程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
“加油!加油!加油!”
……
學校足球場上正進行“推食爬”訓練,學生兩兩組隊密切配合,一方用雙腿牢牢地夾住隊友的腰部使勁往前爬,同時要把自己手里的“篾雞蛋”(由竹片編制形似雞蛋的圓球),像足球射門一樣把球塞進狀如花瓶的竹筐中。
“這是源自仡佬族的傳統運動項目。”體育老師鄭旺說,學校專門從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邀請教師,把推食爬、打篾雞蛋等少數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引入學校。八年級七班的學生何宇彬說:“我們通過興趣社團報名參加這些活動,每周三下午集中開展。我參加推食爬有一年了,越玩越有趣。”
濱湖中學是遵義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校長楊林璋表示:“培養初中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更多的體驗感知,我們通過理念融合、課程融合、活動融合、家校融合,引導學生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培育時代新人。”
像這樣的教育實踐基地,遵義市首批創建了87個。遵義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委主任董愛民表示,今后,將在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尤其是在國民教育體系方面,努力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中小學品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整合,并融入各學科教學全過程。同時,高質量、高標準建設遵義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主題公園,引導廣大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交融互嵌構和諧
龍鳳村田家溝,是湄潭縣首批黔北民居新村示范點之一。走進村子,遠處茶山整齊堆疊、山下民居環湖而建,美不勝收。
2019年,來自務川自治縣的王安武、駱金花夫婦在龍鳳村成為了貴州省首位在非戶籍地取得農村宅基地的農民。
2015年,中央選取湄潭等33個縣(區)分別開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湄潭縣以龍鳳村為試點,探索農村各民族融合發展機制,最終通過了《龍鳳村宅基地管理公約(試行)》,明確對在該村從事農業生產3年以上的外來農業人口,可通過申請有償獲得宅基地使用權。王安武一家六口正是因這一政策成了湄潭人。
不僅是融進來,還要融得好。村黨總支副書記余孝華介紹,龍鳳村積極實施外來各族群眾安居保障工程,為外來群眾提供就業、入學、就醫等民生保障,筑好共同發展的“巢”。目前,從沿河自治縣、正安縣、務川自治縣等周邊縣到龍鳳村務工的人員達51戶300余人,其中少數民族25戶132人。
湄潭縣以茶聞名,田家溝更是將民族團結進步與“茶旅一體化”有機融合,打造了田家溝萬花源、坪上生態茶園、俄公壩茶葉科技園區等茶旅一體化景區,村民們在家就能賺錢。余孝華說,“我們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工作融入農村改革、鄉村發展和社會治理中,下一步要把工作重點放在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上,讓村民更加團結和諧,共同推動鄉村產業和經濟發展。”
田家溝有一出花燈戲——《十謝共產黨》,是村民自創自演的。村民們用最質樸且富有深厚感情的語言,從吃飯、穿衣、上學、就醫、交通、養老等方面對黨的恩情由衷頌歌。
湄潭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劉光亮說,田家溝是遵義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也是貴州省委黨校培訓基地、浙江大學教育實踐基地。“我們依托這些平臺資源,積極展示和宣傳湄潭的茶文化、紅軍長征文化、浙大西遷文化,弘揚時代正能量,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團結奮斗譜新篇
遵義市有兩個自治縣、8個民族鄉,少數民族人口108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13%。2022年,遵義市出臺《關于支持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一大批項目實施、一大批政策落地,為加快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萬勝藥業是遵義紅花崗區的一家民族藥企,據被評為“貴州省大國工匠人物”的公司董事長宋玉介紹,他們曾走訪了貴州大量的苗族群眾聚集區,通過調查篩選出散落在苗族民間的經典苗藥單方和驗方,通過開展藥理、毒理、安全性等論證研究,最終開發出通過國家藥監局批準注冊上市的3款苗藥。前些年,企業遇到了經營壓力。“我們在中央和省、市、區各級民宗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獲得了民貿民品貸款貼息補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補助等資金支持,較大程度緩解了經營壓力。”宋玉說,這些政策在有力助推企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本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現在的萬勝藥業廠區已經成為國家AAA級工業旅游景區和遵義市中小學生研學基地。企業把中醫藥文化植入工業旅游中,將原本封閉的廠區變成了開放的景點,讓更多游客和中小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以及企業民族團結進步風貌。今年8月,這家企業也成為遵義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
粘皮、引線、縫合、整理……在八一社區東西部協作項目棒壘球就業幫扶車間,近40名婦女正在縫制棒壘球,身后的墻上寫著“學會一種技能、帶富一個家庭”。
八一社區,位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上壩土家族鄉,是道真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匯集了來自該縣15個鄉鎮(街道)的搬遷群眾。
“下樓就能工作,上班時間比較靈活,得空我們就來,家里忙就照顧家里,一個月也能掙2000元左右。”既能顧家、又能掙錢,苗族群眾馮光勤對這樣的工作機制感到十分滿意。
“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快發展、能致富的目標,我們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后半篇’文章,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幫扶車間就業、引導外出務工等方式,解決易地搬遷群眾以及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上壩土家族鄉政法委員鄧國勇說,“八一社區少數民族群眾有7000余人,約占社區總人數的74%。其中,搬遷群眾主要是仡佬族和苗族,本土居民以土家族為主。我們打造了鄉愁記憶館、春風小院等活動場所,配套建設休閑廣場、停車場、籃球場等附屬設施,以廣場舞、土家擺手舞、嗩吶、鼓號等為載體開展各類文娛活動,營造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氛圍。”
務實的工作作風、創新的工作舉措、顯著的工作成效,遵義人把建設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作為一項光榮使命,在打造“貴州樣板”的征途上奮勇前行,探索“遵義經驗”、貢獻“遵義智慧”、彰顯“遵義擔當”。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