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用好“三原色”,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
陸文榮
9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志刊發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兩個結合”作出部署,從“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5個方面,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給予深刻闡釋。
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面對各種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不斷沖擊我們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文化結構和文化模式挑戰,如何學深、悟透、踐行“兩個結合”的科學論斷,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更有力地守衛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認為需要在歷史、現實、未來三個向度上下功夫,用黃、紅、藍文化三原色繪畫卷,構建起貫通三者的有機文化體系、邏輯體系和話語體系。
一、 讀懂用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去時”,深耕“文化黃庭”,講好“黃帝內經”
任何民族的延續都不能割裂歷史根脈,任何國家的發展都要守好自己的“文化黃庭”。
何為“文化黃庭”?中華文化瑰寶《黃庭經》認為:萬物有核心曰“黃庭”,任何事物的健康發展都需要打好基礎、練好內功、涵養精氣神。文化黃庭,就是國之大者的文化內核,關乎國本、國運。
要讀懂用活中華傳統文化的“過去時”,首先就要認真學習和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分清歷史文化的主流和支流,認識到黃河奔騰萬里,難免存泥含沙。進而立足于中華文明的“黃色沃土”,深耕中華民族的“文化黃庭”,“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
這就需要我們牢記“中國人”身份,凝聚“中國根”共識,站在中國式現代化文化陣地的高度,從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多重角度來了解并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蘊藏的經驗智慧、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著力推動文化的活態傳承,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摸好底、選好曲、定好調、填好詞、搭好臺、唱好戲。
這種深入挖掘,既是我們中華民族增強內生動力、實現偉大復興的需要,也是我們進一步融入國際體系、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東方智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既有利于我們強化文化自信,為優秀傳統文化而驕傲,也有利于我們反思文化瓶頸,認識到增強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
如何深耕“文化黃庭”?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強調:“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深入挖掘歷史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治國智慧。”這便為我們讀懂用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去時”提供了基本遵循。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長。在這次視察中,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這也為我們弘揚黃帝文化、講好“黃帝內經”提出了明確要求。
我們必須認識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寶庫中,有著豐富多彩、睿智深邃、保存了大量民族記憶的“黃帝內經”。其中,不少論述雖有歷史的局限性,但也有跨時代的積極意義,既有利于個人修身,也有助于社會治理、經濟建設、國際交流。喚醒并守正創新地把這些“黃帝內經”講明白、講清楚,進而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實現“黃中通理”“黃裳元吉”的顯著效果,已然成為我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必答題。
而這正是我們深刻領會“兩個結合”的基礎課和金鑰匙。
二、 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在時”,錨定紅船航向,增添紅色動能
總結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現實。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高瞻遠矚地指出:“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對于宗教工作而言,如何準確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在時”,積極投入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我認為一定要心懷國之大者,錨定紅船航向。具體而言,就是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以及我國宗教的中國式現代化,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
在這一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宗教文化事關意識形態。任何宗教都與政治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其區別并不在于講不講政治與導向,而在于講什么樣的政治、講什么樣的導向。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是中國化的宗教,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宗教,是自覺服從和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抵御西方社會的“文化鴉片”,為中國發聲的宗教。我們必須看到:我國宗教中國化工作,不僅有面向中國、內需內強的一面,還有面向世界,外向發展的一面。而且中國化正是國際化的基礎——自己先做好,才能讓人信服,而內需內強這一塊,對我們與時俱進地注入紅色基因、增添紅色動能提出新的要求。
為此,我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提出的“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論斷,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上提出:我們道教的自身建設與傳播,同樣需要樹立這樣的健康發展觀,即以“全民的、健康的道教發展與傳播”為己任。
實際上,“全民的、健康的”正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相吻合。
綠棹紅船舞澎湃,一波才動萬波隨。歷史實踐證明,宗教作為“一種綿延歷史的文化傳統和潛移默化的文化習俗”,我們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民眾的參與和支持;我們的每一點成績,都離不開守正創新。這些成長和成績,也為我們全面貫徹“兩個結合”,明確了總基調和總抓手。
三、 精心謀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將來時”,智繪一張藍圖,打造“藍海”引擎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光彩,我們必須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系統思維,從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繪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藍圖。
這張藍圖的鮮明底色,便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的中華文明的五個特性,即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與突出的和平性。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 道家道教在自己學術形成與教化流行中,也對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形成,做岀過重要貢獻。要把這張美好藍圖變成生動現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揚帆出海再提速,逐夢全球文化“藍海”。我們首先就要以“五個突出”為重要支撐,充分利用新技術,瞄準新質生產力,用高質量的內部梳理,在內容上盤活傳統文化資源,讓扎根中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動”起來,和我們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起“走”出國門,成為可欣賞、可參與的活態文化體驗。
其次,我們還要善于打造文化IP,以文化營銷理念,暢通文化傳播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把“愚公移山”“揠苗助長”“刻舟求劍”等“中國的伊索寓言”等,通過短視頻、網絡游戲等形式,生動活潑地講向世界;向世界擦亮中國道教的養生、音樂、繪畫、建筑等文化名片,與儒家傳播補位補臺,消解異域受眾與中華文化的審美距離,讓傳播變得更便捷、更立體、更有趣、更精彩。
同時,我們還需對文化的多樣性保持敬畏,注意地球村的文化差異,針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人群和場景,研判其文化取向,把握其文化需求,以文化人,以藝通心。通過高水平的“翻譯”功夫,確保我們的優秀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不變調、不走樣、不放空炮。追求傳播的內容精準與創新、項目精準與創新、渠道精準與創新和成效精準。
這些,也正是我們從實、從細、從優做好“兩個結合”的切入點和突破點。
(作者系海南省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