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朱鏡宙支援1929年溫州特大荒災
1929年,溫州地區暴發了百年未有的特大自然災害,臺風、洪水、大旱及蝗蟲四災交替發作,造成永嘉、樂清、瑞安、平陽、泰順、玉環舊溫屬六縣40多萬人饑荒,數量竟占當時全市人口的1/6有余。珍藏在上海圖書館的一本厚度達181頁、1931年刊印的《溫屬旅滬籌賑會辦賑報告》見證了這場特大荒災,并且承載著朱鏡宙等旅滬同鄉在上海創辦慈善組織救濟家鄉百姓的濃厚情懷,更向世人詮釋一個時代的溫州人精神。
創辦溫屬旅滬籌賑會
因迭接家鄉“溫屬各縣災情奇重,急需賑濟”,“函電幾如雪片紛來,滿紙淚痕,不忍卒讀”,1929年9月25日,溫州旅滬同鄉會在上海市決議組織“溫屬旅滬籌賑會”,時任上海市財政局秘書朱鏡宙等21人被推選為籌備委員。
兩天后,朱鏡宙和林炎夫、蔣季哲、戴立夫等15人召開溫屬旅滬籌賑會成立大會,緊鑼密鼓展開一年又3月的聯絡募賑活動。
第一次常務委員會議公推朱鏡宙和郭嗽霞、黃溯初為主席委員,議定常務委員各先墊大洋10元、其余委員5元,以用作本會臨時經費。
緊接著,朱鏡宙和黃溯初、郭嗽霞聯名向上海市社會局呈報發起組織溫屬旅滬籌賑會組織備案,申請以民間合法機構參與救災;向財政部呈報“豁免賑米稅費”,向交通部呈報“豁免賑米運費”,以降低米價;向浙江省政府提議5項應急救災措施。
朱鏡宙或以個人名義,或以溫屬旅滬籌賑會出面,與政府賑務會駐滬辦事處、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浙江省賑務會、浙江省民政廳、駐杭溫屬籌賑會、旅滬全浙救災會、華洋義賑會、招商局、海關、上海中國濟生會以及溫州各縣賑務會、慈善團體協賑會、商會和地方士紳等廣泛聯系,以爭取各方最大支持和幫助。據統計,現保存往來函件149通、呈文批文15件、電文22封。
多方募捐施賑
朱鏡宙和黃溯初又在上海成立采辦民食事務所,負責統一采購賑米。10月8日,第一批采購的1000包賑米由于交通部“運輸賑品本部向無發給(免運費)執照”而無法裝運,朱鏡宙力爭免稅免運費。12月21日,財政部核辦同意“平糶食糧一律免稅”。
1930年1月1日,募集的首批棉襖棉褲4000件搭乘“廣濟號”輪船急運溫州,由各縣政府發放給災民。7日,500袋面粉也火速運往溫州。隔日又將1800件棉襖棉褲轉運溫州,同船還有200件棉背心。不久,99件棉背心也趕在春節前送達災民。2月27日,委托著名慈善組織上海中國濟生會到溫州代發春賑,共發放現金及面粉(26000包,每包3元)計204138.747元。
這些錢物在90多年前是個不小的數額。在當時面向社會公開募捐收到的585戶個人及商戶14700.5元捐款里,其中捐5元及以下者共427戶,占72.99%,最少捐0.5元的有11戶。據史料介紹,“1929年滬東地區棉紡、繅絲和煙廠工人日工資0.5和0.4元。”
不僅如此,賑務會駐滬辦事處因“賑款有限”,用上海國術比賽大會送來的參觀券折洋600元和現金拼湊齊1000元;旅滬全浙救災會發行善果券3萬張,并分派代銷張裕白蘭地50箱,以此籌資。更令人尷尬的是,在募捐剛開始不久,上海航業公會給朱鏡宙退回“捐款收據”,原因是達興、常安兩公司認捐的150元“屢向收取未得”。可見,在當時發動募捐又是何等的不容易!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鏡宙等倡導的“以工代賑”推動了溫州至省城公路的開建。“1929年省撥溫臺受災縣急賑急糶銀和春賑款48.3萬元,提前興建溫紹公路按月撥10萬元以工代賑。”據《溫州市志》記載,1921年曾規劃修筑由杭州至福建的杭福公路(即現在104國道),溫州段于1929年筑成澤國至樂清段的路基,1934年12月杭福公路的澤清溫段通車。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