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法治>法治時評
新時代憲法文化已蔚然成風
法治網特約評論員 焦洪昌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個國家憲法日,值得慶祝,其卓越成就在于,把抽象的憲法原則和精神,具體的憲法規范與慣習,凝聚成厚重的憲法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轉化為尊憲、學憲、守憲、護憲的磅礴力量,映現出憲法的崇高權威與根本地位,并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新時代中國憲法文化,根源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正確指引。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新時代中國憲法文化形成的推動者和保障者。我國憲法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由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制度等根本內容組成。而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法治領域,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構成了新時代中國憲法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核心要義。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憲法序言的開場白,用說明和敘述性文字,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根脈與文化根性,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國家政權,長期治國理政,成為國家主人,尊重與保障人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堅實的政統和法統依據,也為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根本法的支撐。憲法文化與文化憲法,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新時代中國憲法文化的基石范疇,就是建立和完善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探索憲法直接適用的新領域、新范式;設立監督憲法實施的專業委員會,加強對規范性文件的合憲性與合法性審查,確保有件必立、有件必審、違法必究;推動憲法解釋常態化、時效化工作;滿足人民群眾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的權利,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的權利等,是新時代憲法文化建設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舉措,它關連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關涉著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直接體驗。
抓住領導干部關鍵少數,是新時代中國憲法文化建設的要務。實現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干部要養成用憲法法律思維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維護穩定、化解矛盾、預防風險”的能力。中辦、國辦通知特別強調,領導干部要以應知應會的法律法規清單為基礎,牢記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的使命格言,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十年來,從國家憲法日到“憲法宣傳周”的不斷延展,從憲法宣講對象“七進”到憲法宣傳方式的協同創新,從憲法宣誓制度法定化到大中小學生“學憲法講憲法”大賽的成功舉辦,憲法已逐漸外化于形,內化于心,在中華大地上蔚然成風。的確,十四億中國人民,一旦形成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意識與習慣,這將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國務院參事)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