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產業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盒馬提出消費者氣候教育話題……
人民政協網11月8日電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OP28”) 11月30日起在迪拜舉行,盒馬作為中國新零售企業代表,受邀參會并圍繞“加強早期預警,提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話題發言。盒馬聯合創始人、盒馬可持續發展部負責人沈麗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們有必要提升農業、產業和零售的氣候適應能力和共識。農業是受氣候影響最大的行業,而解決農業氣候韌性問題更是全球農業從業者共同的使命。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多種方式來提升適應農業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氣候韌性。盒馬愿意發揮零售企業的優勢,推動公眾更好地建立氣候共識,把商品作為氣候教育的載體,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氣候認知。
在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方面,中國有著深厚的基礎和積極的實踐。中國自古就有研究氣候變化規律的習慣,探索出現代農業適應于不同地區的舉措,比如:北方干旱地區通過滴灌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華南地區則通過稻魚、稻蟹系統來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時增加農民收入。此外,中國還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培育氣候適應性品種,利用數字化和精細化農業技術,來提升農業的氣候韌性。
沈麗表示,盒馬正是用數字技術、新零售力量促進改善氣候的中國企業代表。盒馬把影響農業的關鍵因素拆解為種子、農業技術、植物保護、采摘和運輸四個維度,針對農業場景解決農業問題,探索了3套氣候適應性農業方法論:氣候適應性農業(根據氣候條件選擇適宜品種,利用訂單農業輔助農業建立氣候適應性能力)、氣候災害適應性采購(在農業遭受氣候災害后快速響應,最大程度幫助農業減損),以及氣候災害適應性農業(在氣候災害發生后,輔助訂單農業體系,幫助農業恢復生產)。
會議期間,盒馬還展示了不少實踐案例。
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的八大沙漠之一,炎熱的沙漠氣候給農業帶來巨大挑戰。2020年,盒馬向沙漠下了第一筆訂單,2022年,40萬顆貝貝南瓜從盒馬沙漠有機基地的200畝瓜田里,登上了發往盒馬全國門店的物流車。今年,瓜田面積擴大到1000畝,從7月開始,甜糯可口的貝貝南瓜開始走上中國消費者的餐桌。沙漠貝貝南瓜的擴產,也成功驗證了盒馬在氣候適應性農業方面的設想。對消費者而言,沙漠貝貝南瓜美味又安全,而對當地氣候與環境保護來說,它的意義超越美味:每一株貝貝南瓜在成長過程中,都可牢牢抓住將近4平方米的土壤以避免水土流失,消費本身成了一種實在的氣候行動。
沈麗同時表示,應對突發氣候災害,盒馬也有能力用訂單農業的方式幫助減少損失,讓農業具備更好的韌性表現。2022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襲擊了北京平谷的桃園,原本期待豐收的桃農因氣候災害造成了600多萬的直接經濟損失。盒馬第一時間響應通過制定標準分級銷售“雹傷桃”標準,以及將外觀受損的桃子做成“凍干桃脆片”的方式,幫助農民消化了被冰雹打傷的桃子,減少每畝鮮桃浪費400斤,幫助農民每畝增收1200元。
而此次亮相COP28的盒馬護象蜂蜜,則折射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企業與公益機構的作用。今年3月,一款盒馬與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聯手打造的、為減緩云南西雙版納地區人象沖突的限量版“護象蜂蜜”在盒馬上架——培訓村民養蜂、采蜜、把蜜賣出去,農民就可以減少進山割橡膠對亞洲象的打擾,減少人象沖突。這也是國內首款零碳蜂蜜:根據村民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社區架設光伏發電系統、種植生態友好經濟作物來抵消掉生產蜂蜜所產生的所有碳排放量。此外,盒馬會從每瓶蜂蜜的銷售所得中拿出10元錢,支持當地社區可持續發展。商業鏈路的打通,對于亞洲象保護和對當地農民“授人以漁”的幫助,體現出長遠、可持續的重要意義。
據了解,盒馬于今年6月成立可持續發展部,將核心議題聚焦在可持續農業和可持續供應鏈,通過零售平臺把消費和環境聯系起來。沈麗表示,氣候變化對農業的挑戰持續存在,提升農業氣候韌性是全球農業從業者共同的責任。盒馬將持續關注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與全球研究機構、農業科技企業和國際組織通力合作,發揮零售企業在公眾認知建設方面的優勢,推動全社會建立氣候適應性農業的共識。(崔呂萍)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