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聚焦 時政 動態 原創 國際 熱點

首頁>要聞>原創

育人需要“破邊界”

——訪全國政協委員,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洪偉

2024年01月10日 08:22  |  作者:朱英杰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學校、家庭、社會要緊密合作、同向發力,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實踐,共同辦好教育強國事業。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強調到“十四五”時期末,政府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的統籌領導更加有力,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健全。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更加完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而當前,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工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各主體間如何厘清職責、密切協作,進而共同托舉強國一代的成長?洪偉委員在思考、更在探索和行動。——編者

1

洪偉:全國政協委員,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高級教師、北京市特級校長。

協同育人仍挑戰重重

2023年,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第一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洪偉校長便遞交了一份提案,推進家校社協同,真正地形成合力。身處教育一線,洪偉表示:目前教育生態環境離理想境界還差得很遠,家校社協同還道路漫漫。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去年“兩會”期間,您曾圍繞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體系提交提案。基于您的調研與實踐,當前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上還存在哪些問題?

洪偉:是的,我和所在學校長期關注協同育人體系建設問題。可以說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過往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體系零散、落實表面、合力弱化的問題,但是依然有難題亟待破解。

一是責任不明。家庭教育功能單一和“錯位”問題還普遍存在。受功利性、短視化等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家長與孩子們陷入唯分數、唯升學等種種焦慮之中,而忽略了價值觀念、意志品質、責任擔當等方面的養成。

二是合力缺乏。學生生活被割裂傾向明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在教育中各起爐灶,學生的學習與家庭、社會脫節。學生本該與家人相處、走入社會、開闊眼界的機會被剝奪,育人空間被擠壓。這都進一步造成了知識與情境分離、學習方式陳舊、學習負擔持續加重等問題。

三是機制缺失。協同育人形式化、表面化的問題比較突出。學校、社會、家庭協同育人通常以家長會、開放日、各方資源利用等方式為主。學校、家庭、社會往往把協同育人工作當作工作任務,完成方式單一、實施隨意。同時,家校社協作也存在學校對家長單向輸出、向社會單向索取,即簡單要求家長、社會配合學校的問題。這也使得家校社的協作沒能觸及深層結構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脫離了真實的教育現場。

史家探索:“無邊界”理念引領多方協作實踐

在教育部官網上公布的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目中,洪偉委員率史家胡同小學以“‘服務中成長’:協同育人的創新實踐”為題,獲得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作為教育綜合改革的先行者,你們做了怎樣的探索?

洪偉:首先我們研發了共育課程,在“無邊界”課程理念下,在家校社協作中打破學校圍墻,走出教育孤島,構建了兩級(國家課程、選擇性課程)三層(核心課程群、綜合課程群、拓展課程群)的無邊界課程框架,開創了家校社共育課程品牌。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何為“無邊界”課程理念?

洪偉:在史家胡同小學有這樣一個生動案例。20世紀60年代,史家的學生被課本中共產主義戰士安業民的英雄事跡所打動,帶著致敬英雄、服務人民的強烈社會責任感,他們曾打破傳統的班級界限,自發組建安業民小隊,積極開展服務社會的活動。后來,學校始終秉持開放服務社會的心態。組建了“陽光公益社”,這也是全國第一個在民政部社工學會備案的學生公益社團。接著,學校將書本學習與服務社會有機結合,創建了服務學習項目。在這一系列服務社會活動的迭代升級中,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實現了更深層次的有機結合。

在此背景下,傳統的班級邊界、學校邊界被打破。學校的圍墻變得模糊起來,學校也不再是孤島。學校的理念、課程、教學、評價、資源等固有邊界都在被打開,所有教育因子像空氣一樣充盈在學生成長的引力場中,形成泛在鏈接。因此,在協作共育的實踐探索中,開始逐漸引領學生實現從書本中成長到服務中成長的轉變,引領家校社協作實現從單向付出到多方共贏的轉變。同時,著力突破諸多學生成長的傳統邊界,將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顯在效應與潛在效應融合。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在教育部官網上公布的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目中,我們看到史家胡同小學以“‘服務中成長’:協同育人的創新實踐”為題,獲得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在這一案例中有哪些關于“無邊界”理念的經驗可以分享?

洪偉:在我看來,要想做好家教社協同育人工作,形成1+1+1大于3的育人合力,不僅要關注實踐策略,更要注重機制的形成。

實踐中,我們學校在黨組織的引導下,以建立互學共進的新型家校社伙伴關系為重點,用項目推動家庭、學校、社會從單向溝通到多維互動,建立起黨建引領、項目牽動、專業支持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機制。

具體來講,一是通過黨建引領,明確立德樹人的方向。學校創新設立家校社黨支部,有機整合德育與班主任、班級管理、少先隊教育、心理輔導等各方的力量,并吸納家長、黨員代表、社會人士作為支部的臨時成員,為協同育人工作建立了組織保障。在這基礎上,學校還縱向打通了黨、團、隊育人鏈條,橫向拓展了家、校、社育人格局。

二是項目牽動,構建家校社成長共同體。圍繞學生發起的公益服務的項目,家長、社會人士、教師和學生組成共研、共商、共享的學習共同體,一起走進教育、教學的現場。其中,學生是服務項目的中心,是發起者、設計者、實踐者,承擔著發起制定項目、組建服務團隊、承擔項目的主要任務。教師是服務項目的組織者、指導者、推動者,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家長是陪伴者、參與者、促進者,充分調動自身特長,在項目實踐中與孩子共同成長。社會專業人士是咨詢者、引領者、合作者,作為專家顧問做學術和精神上的指引,并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的人關注服務項目。

三是專業支持,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內涵深化。這里所講的專業支持既包括對學生的支持,也包括對學生家長的支持。我們曾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等專業組織長期建立聯系,以科研引領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質量提升。同時,我們也與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等多家專業公益組織合作,為學生搭建更寬廣的服務成長的平臺。學校還專門設計了專家顧問聯絡制度,通過尋找專家、制定對接方案,明確聯絡方式、主動溝通介紹、積極贏取支持,幫助服務項目獲得專家的支持。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您具體講講,你們如何通過“服務+”的課程設計打開了校園邊界?

洪偉:為確保學校對社會服務的規范性和教育性,我們在無邊界課程體系中創建形成了“服務+”的家校社共育課程。讓原本隨機發生的學生公益服務有了系統的設計。具體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開發了“服務+”課程的內容框架。將課程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服務初體驗,讓學生萌發服務的意識;服務有方法,讓學生產生公益的創想;服務我踐行,讓學生有扎實開展公益服務行動的能力和責任感。系列課程的逐級遞進,以幫助學生們實現知與行、學與用的統一。

二是研制“服務+”課程相關的資源。為了讓開展公益服務項目總體要求更加具體,學校研制了涵蓋一至六年級的《我們在服務中快樂成長》系列指導手冊。手冊以任務單的形式為孩子們提供了開展公益服務項目的腳手架。并在手冊中引導學生明確項目實施的過程、了解項目實施的關鍵環節、做好項目關鍵事件的記錄。同時,為保證課程的實施效果,學校還研發了教師指導手冊,形成了一套包含典型案例、課例、微課的完整課程資源。

三是創新“服務+”課程實施的路徑。學生完成公益服務項目要經歷發現、計劃、行動、反思、分享五個環節。過程中,老師、家長、社會人士各司其職,成為學生公益服務實踐的陪伴者、指導者。過程中,家長不再是一個被教育、被協同的對象,而是一個主動、深度、全程參與的學習者;學校從知識中心轉變為學習中心;社會也從單一的學習場所、單向的資源提供方轉變為共同發展者,在終身學習的新時代,幫助廣大社會成員也能在學校、家庭互動中實現進步。

第四是構建“服務+”課程評價體系。學校積極回應當前時代對教育評價提出的要求,即要對人進行全面的、真實的評價,因此,我們特別關注過程性評價,并將學生、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納入評價主體,同時也為學生自評、學校評價、家庭評價、社會評價設計了科學有效的評價工具。

 引領育人觀念轉變 行勝于言

我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中也指出家長要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家長們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主動協同學校教育;引導子女體驗社會。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現在很多家長還很卷,和學校的教育方向不甚一致,甚至阻礙學校教育的發展。你們如何引導家長轉變觀念?

洪偉:在我看來,高質量的家庭教育水平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基礎。

從學校層面來看,可以基于實踐開展“沉浸式”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以我們過往的經驗來看,通過具體的實踐開展對家長的指導更能幫助家長們優化家庭教育行為。過程中,我認為學校應該具備一定的觀念策略意識引領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要引領廣大家長少說教、多反思。我們曾以問答模式為家長研發了和孩子共同實踐的指導手冊,并同步為家長們準備了反思記錄表,引導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參加實踐,并記錄自己和孩子相處過程中愉快的經歷或者遇到的困惑。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更具體有針對性地為家長提供個性化的指導。這些反思記錄也成為了學校創設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的寶貴生成性課程資源。

有針對性地開發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學校可以與專業機構合作,對家長的反思記錄進行分析,提煉家長的主要問題,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編輯“家庭教育指導手冊”“父母有方法”等家長課程。多維探索不同年齡學生成長的特征和行為特點,引導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

高頻次、短周期,利用網絡平臺提高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效率。我們學校就聯合了家庭教育的專門機構,開辦線上家長學校“和諧課堂”,利用手機端的網絡平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基于家長碎片化學習的特點,推出每節3-5分鐘的日播課和15分鐘的周播課。方便家長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在網上搜索與學習相關的課程。同時家長在課程學習后,還可以線上與專家、老師及其他家長進行交流互動。目前,我們已經累計推送了365節日播課和72節周播課。(記者 朱英杰)


編輯:張佳琪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高清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免费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开 | 日本高潮A级按摩中文片 | 日本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