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我們要一直講下去……”
宣講團成員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宣講
他們,是一個特殊的宣講團——由45名退休老同志組成,年齡最小的65歲,最大的已經80歲;
他們,是紅色基因的傳播者——宣講黨的方針政策,不斷激發廣大干部群眾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
他們,是民族團結進步的使者——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薪火相傳”老干部宣講團。自2017年3月成立以來,宣講團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基層廣泛宣傳宣講,累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各類宣講活動1285場次,覆蓋受眾60余萬人,宣講行程達到6萬多公里,讓革命薪火、民族團結代代相傳。
同心縣里講《同心》
同心縣原名豫海縣,該縣政府網站上,記錄了這樣一段歷史:1936年10月,同心縣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政權——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開創了我國民族自治的先河,擴大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的勝利會聚,埃德加·斯諾震驚世界的名著《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約四分之一的篇幅是在同心寫成的。歷史上,朱德、周恩來、彭德懷、鄧小平等200多位共和國締造者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光輝足跡,創造了不朽業績。
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頌揚民族團結的同名電影《同心》于2008年10月27日在全國各地隆重上映,生動再現了當年可歌可泣的歷史。
影片講述了1936年西征紅軍在執行“寧夏戰役計劃”過程中,與當地回漢群眾和睦相處、團結奮斗、凝結同心的真實故事,以主人公馬和福從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當選豫??h回族自治政府主席,并為捍衛自治政府而光榮犧牲的事跡為主線,同時穿插了斯諾和馬海德采訪西征前線的經歷,著重表現了紅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與廣大回族群眾建立起的血肉之情。
這是一部弘揚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的影片,對在全社會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鼓舞各族人民增強凝聚力,與黨同心同德、艱苦創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們同心縣脫貧奔小康了,可不能忘記革命先烈們的奮斗犧牲?!痹谕目h喬家灣小學,宣講團成員、一身戎裝的馬希偉說到馬和福被捕,和一對兒女惜別時,天上下著鵝毛大雪,馬和福被綁在車上,場景凄慘。講到動情處,花甲之年的馬希偉哽咽著,眼里噙滿了淚花說:“和馬和福生離死別時,他的女兒才4歲,兒子才6歲?!?/p>
講述者深受感染,聆聽者也沉浸其中:學生們撲閃著眼睛注視著臺上的老爺爺,小手攥得緊緊的,為烈士的命運而揪心。生動的宣講讓學生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必須更加勤奮學習,立志成才。
“我們剛開始宣講時,很多聽眾不知道馬和福是誰。”宣講團負責人白金祥回憶說,眼見家鄉的烈士不能被后人所銘記,很多老同志感到痛心。于是,宣講團趕制了紅色情景劇《馬和?!罚昧?0天時間精心排演,呈現在家鄉父老面前。
后來,《馬和?!愤@部劇就成了老干部們外出宣講時的保留劇目。
特色宣講受歡迎
同心縣既是唐蕃古道、絲綢之路經過之地,又是回漢各族人民交往、融匯的地方。作為民族地區,民族團結進步是宣講團的一項重要宣講內容。
“講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時,筷子可以用來說明團結的重要性;《歷史選擇了井岡山》《長征的故事》等6本書,都是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時需要的。我們還編了一條民族團結繩,告訴大家各民族緊緊纏繞在一起,誰也離不開誰。”這是宣講團成員多年來的宣講心得。
“花兒”是西北地區一種獨具特色的山歌,在寧夏的山川原野上、農家院落內,哪里有寧夏人,哪里就會飄揚起“花兒”來。
“沙棗子花開哎呦哎呦,哎香又甜啊,總書記來到寧夏川嗯,哎哎唉呦,人民領袖愛人民呀,人民領袖人民愛……”
這是宣講員用寧夏傳統說唱“數花”的形式,表演自創節目《總書記來到咱寧夏川》。這個節目的創作靈感,來源于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的故事,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人民的關懷關愛唱到群眾心坎上。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寧夏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宣講團成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宣講中,他們將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設置成問答環節,讓大家在互動中學習;組織現場群眾同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用紅色歌聲再次激發各族干部群眾心中的愛黨情、愛國情。
寧夏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凝心聚力脫貧攻堅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
宣講團應邀到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進行為期一周的宣講,在聯豐村,宣講員康澤林向村民講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生動實踐?!澳銈儚奈骷h的大山深處搬到這里,過上了好日子,開不開心?”“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大家是否感受到了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情到深處,在場的50多位村民流下熱淚,給出肯定的回答。
我們要一直講下去
一路走來,宣講團的名氣越來越大,走出了同心縣,走進了銀川市。2023年春夏之交,宣講團成員受邀來到上海、浙江等地宣講,受到熱烈歡迎。上海交通大學退休教授陳揮感慨地說:“這樣給力的宣講團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還是一把年紀的老干部組建起來的,更加難能可貴。以后有機會,我一定要去同心縣參觀學習?!?/p>
日常宣講中,宣講團還推出了自編自演的《紅巖》《沂蒙頌》等近10部情景劇,累計演出二三百場,讓愛國主義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得更加生動鮮活起來,向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宣講黨的歷史和優良傳統、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的先進事跡,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春風化雨般深深融入各族群眾的思想深處和血脈之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來,宣講團被評為“全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成員楊軍榮獲“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成員馬希偉、拜孝忠躋身“中國好人榜”。
問及2024年的打算,幾位宣講團成員說,榮譽越多、責任越大,要秉持初心,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一直講下去。(記者 范文杰)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