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產業
河南汝陽:推進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 持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
人民政協網1月31日電(記者 王菡娟)小河穿村而過、鄉村民宿依河而建、講述紅色故事的墻體畫圖文并茂……1月30日,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火廟村,來參觀學習的游客絡繹不絕。“現在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建起了兩三層的小樓,路面干凈整潔,村里的香菇產業也越做越大,常有游客來村里旅游,我們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32歲的村民宋永錚2021年回村和家人一起種植香菇并從事電商直播銷售,每年收入超過10萬元。
火廟村的發展是汝陽縣依托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探索鄉村振興路徑的一個縮影。作為豫西伏牛山區紅色文化的起源地,2022年,汝陽縣成功申報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資金,為汝陽縣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鄉村振興賦能。項目實施以來,汝陽縣堅持以鄉村建設為切入點,注重發揮彩票公益金的引導撬動作用,持續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探索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有效路徑,取得喜人成效。
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區建設以來,汝陽縣依托香菇種植傳統優勢、“汝陽花菇”品牌優勢,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以“工業化理念”破解香菇產業化發展不足難題,以“外引內培”持續推動人才、技術賦能,以“強化保障”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提升輻射帶動能力,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產業振興之路。
在示范區建設過程中,針對群眾制棒成活率低、香菇菌種雜亂、產品精深加工短缺等制約因素,汝陽縣以石柱村、火廟村、葦園村、河莊村、泰山村等香菇產業為基礎,投入項目資金1300萬元,配套建設3000平方米冷鏈物流設施、年產100萬棒菌棒加工生產基地、智能生產大棚30個,改造提升鄉村菇房70座,全面推進菌棒生產、香菇精深加工、“線上+線下”銷售等,群眾每千袋香菇可增收1500元以上,有效解決了香菇“品種雜亂”“有量無價”“集群化程度低”等難題,提升了示范區內香菇產業抗市場風險能力及產業附加值,目前,示范區內香菇種植已達1000萬袋以上。
緊扣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汝陽縣邀請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把脈問診,與省民盟、河南農大等合作探索香菇產業發展路子,特派員、“土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全面推廣“滿棚花菇”種植模式,實現科技助農。在抓好“外引”的同時,深入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洛陽”建設,對示范區內人力資源進行全面分析,引導參加縣內舉辦的食用菌技術培訓班、河南省“四優四化”花菇技術培訓班、農業農村部“耕耘者”振興計劃食用菌專題培訓班等培訓班,累計培訓群眾800余人,培養出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新時代農民。
與此同時,汝陽縣把發展品牌農業作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聘請全國知名品牌策劃機構,高起點、高標準打造并成功發布了“汝陽花菇”品牌,示范區內濕(干)花菇銷售均價同比增長10%(16%)。推行香菇產業“集中授信”,為群眾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服務,極大地抵消了群眾發展產業缺資金、缺技術、缺銷路等難題,打造豫西優質香菇生產區和集散地。
2023年,汝陽縣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內各行政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39.9萬元,同比增長10.25%;示范區內群眾人均年收入16860元,同比增長8.8%,增速高于非示范區集體及群眾收入增速;2023年示范區內實現優勢特色農業產值2.7億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0萬元,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總額達5864萬元。增收之路越走越寬,老區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普遍提高。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