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永遠銘記救災現場的民族兄弟情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楊茂平講述抗震救災的民族故事
楊茂平 口述 記者 范文杰 整理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積石山縣發生強烈地震,我居住的寧夏同心縣也震感強烈。我非常擔心,當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一直焦急地關注著電視和手機新聞。當從新聞中得知同胞重大傷亡的消息后,我心急如焚,牽掛著同胞的安危冷暖。嚴寒的冬天,他們地處高海拔、高嚴寒地區,夜晚住在哪兒?有沒有棉衣棉被?有沒有飯吃?傷者是否得到及時救治?尤其是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老人和失去父母的小孩,有沒有得到及時關愛?這一連串的問號在我的腦海中不斷涌出。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血濃于水,親如一家。家人罹患災難,我豈能無動于衷?必須為災區同胞做一點事。我想,我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我們56個民族、14億同胞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我們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就沒有不可戰勝的困難!
天一亮,我就多方聯系親戚、朋友、鄰居、同學和周圍群眾。經過2天的忙碌,籌集到100噸煤、5萬元錢(包括我自己攜帶的2萬元)和少量生活物資。12月22日,我與3名朋友拉著3大卡車煤和一些物資趕往災區。
從寧夏驅車趕往震區的路上,我們看到了穿著不同民族服裝的人們、掛著不同省區牌照的救災車輛源源不斷趕往災區,運送的賑災物資也多種多樣。大家風塵仆仆,心情急迫,都希望盡快到達災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些畫面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讓我無比感動于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拳拳愛心和萬眾一心。路雖遠,心相連,縱然遠隔萬水千山,隔不斷中華民族的手足之情。
在災區,感受中華民族的骨肉親情。在救災現場,漢族、藏族、維吾爾族、回族、土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攜手救災,各族群眾互幫互助,不分彼此,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大河家村救災廣場,網紅新疆抓飯老板阿力木忙著給災民送飯,他忙完后和我拍照合影,這是我們不同民族患難見真情的見證,我將永遠珍藏。有一名小孩失去了雙親,只剩下他和爺爺;有一位媽媽失去了三個孩子,淚眼如斷線珍珠,令人無比心酸。但他們身邊都有不同民族的人們在安慰、照顧。在生活服務志愿站、食物領取點,各族群眾有序排隊,互謙互讓,互幫互助,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忘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切身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的骨肉親情。
在心中,感懷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地震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開展搜救,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救災現場,黨旗、國旗、軍旗高高飄揚,到處都有臨時黨支部指揮中心,有軍人和專業救援隊伍,有醫療救助站,有各種救災設備,有志愿服務站,有食物領取點……保證了各族群眾基本生活。一輛輛救護車呼嘯而過,保證了傷者及時救治。這些鮮活的場景,再次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再次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再次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祖國的偉大!
在災區的3天里,我看到的一幕幕場景,聽到的一樁樁故事感人至深,我不止一次淚流滿面,讓我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切身感受到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是多么的重要!
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宗教界委員,我將努力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作表率,引導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更好地承擔起引導界別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責任。
地震無情人有情,中華民族一家親。我堅信,只要我們56個民族同胞堅定不移地跟著共產黨走,萬眾一心共圓偉大中國夢,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幸福美好。
(楊茂平系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現供職于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愛民清真寺)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