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抗戰公路”如何變身“網紅公路”
——重慶民革調研樂西公路提出新思路
如何打好“抗戰文化牌”,吸引全國乃至世界游客,重走“抗戰生命公路”?如何借助網絡人氣、串聯起成渝地區眾多文旅熱點、打造又一新“網紅路線”?日前,民革重慶市九龍坡區委會“成渝地區抗戰文化走廊建設”課題調研組一行登上了海拔1900多米的巖窩溝。
“魔鬼的住所!”
“這是魔鬼的住所:巖窩溝!”雅安民革同志的介紹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在《三國演義》中,這里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不毛之地,近年,這條樂西公路最為險峻的路段,成了網紅公路。
樂西公路是與中印史迪威公路、滇緬公路同等重要的抗戰公路,它起于樂山,止于西昌缸窯,全長525公里,此路聯結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轉運國際援助物資,成為抗戰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在抗戰期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據記載,西昌小廟機場每天有六七十架飛機起降,抗戰物資隨樂西公路運入重慶,多達3000多噸;在國民政府組織青年參加遠征軍時,響應號召的西昌青年乘坐幾十輛卡車從樂西公路到成都,再乘機到印度中國遠征基地受訓;抗戰結束以后,南遷至峨眉山的7287箱故宮文物,也由樂西公路開始運回重慶……
由于抗戰的形勢危急,當時的國民政府要求一年內必須通車。與詹天佑、茅以升并稱為中國交通工程“三杰”的趙祖康(上海人,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時任交通部公路總管理處處長)臨危受命,擔任施工總隊長。
民革重慶市九龍坡區委會“成渝地區抗戰文化走廊建設”課題調研組一行到達的巖離溝是小涼山金河口上的一個路段,這里海拔1900米:一側是萬丈峭壁,令人炫目;一側是臨懸深谷,不敢俯瞰。一夜暴雨過后,這里落石滿地。峭壁上橫七豎八的凹坑,都是鋼釬、鐵錘一錘錘鑿出來的;30多米的石筍,也是靠人力將山體劈開留下的風景……“我們腳下這段5米寬、7公里的山路,埋葬著1400多民工!”雅安民革的同志介紹。
著名抗戰生命線
“代價難以想象!”當年曾參與過樂西公路修建的劉成志老人,在接受雅安民革同志采訪時,仍清晰記得當年的慘烈。
為興筑樂西公路,征調了來自四川樂山、夾江、峨眉、犍為等19個縣;西康省的漢源、滎經、西昌等17縣,共計24萬漢彝民工。
由于地形復雜、筑路物資缺乏、工糧短缺、衣單挨凍、缺醫缺藥,又要在極短的時間完成搶修。“工程幾乎全憑最原始的鋤頭、鋼釬、黑色炸藥,用民工的身體一米一米地硬推。”劉成志說。
當年15歲的劉成志跟著父親參與修建的就是巖窩溝路段。巖窩溝一側懸崖絕壁、一側萬丈深淵,民工只能蜷縮著蹲在籮筐里,用繩索從巖頂吊至懸崖處開鑿,放火藥,在懸崖上把公路硬生生鑿出來。由于麻繩和竹篾做的繩索禁不住反復撞擊和摩擦,不時有工人墜下懸崖。
“我親眼見到,墜下懸崖的工人就有好幾十個。我因為身輕個矮,就被安排放炸藥……怕哦,怕繩子斷了,和其他人一樣摔死!”老人顫著嘴唇說:自己能幸運活下來是個奇跡。
數千民工站立在深谷兩邊,“吭唷吭唷”地揮舞大錘與鋼釬,不分晝夜敲打崖壁;兩人一組蜷縮在籮筐里,從百米懸崖頂部垂吊下來,一人掌釬,一人掄錘,開鑿放火藥,巨石滾落谷底的巨響、工人墜下懸崖的慘叫……交織在一起,驚心動魄!
蓑衣嶺是另一慘烈路段。位于金口河大瓦山北側的蓑衣嶺,氣候惡劣,一年超過300天雨霧繚繞或冰天雪地。翻越此嶺,必備蓑衣,由此得名。為了加快進度,冬季趕工,200多名衣衫襤褸的民工,在一個清晨來臨時,再也沒有醒來。趙祖康滿懷悲痛,在此立碑,親筆撰寫碑文《襤褸開疆》:
蓑衣嶺乃川康來往要沖,海拔二千八百余公尺,為樂西公路之所必經,雨霧迷漫,巖石陡峻,施工至為不易。本年秋祖康奉命來此督工,限期迫促,乃調集本處第一大隊石工,并力以赴,期月之間,開鑿工竣,蠶蟲鳥道,頓成康莊。員工任事辛苦,未可聽其湮沒,愛為題詞勒石,以資紀念。
據統計,此路段傷亡的民工達3000多人,連施工總隊長趙祖康也因過度勞累而瘦得皮包骨頭,并患上了咯血病。至1941年2月竣工,歷時一年半,傷亡人數3萬人,犧牲4000多人,平均每公里死亡8人。時至今日,巖窩溝、蓑衣嶺里荒冢、殘骨仍不難尋覓。
新中國成立后,樂西公路多數路段被改建為國道、省道,目前僅有蓑衣嶺、巖窩溝這段非主干道約26公里,保留了原貌。
重建“網紅路”
近年來,樂西公路,開始被世人關注,漸漸成為一條“網紅公路”。
2016年10月28日,民革上海市委會出資修建“抗戰樂西公路舊址”碑,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參加揭幕儀式。
樂西公路沿線有著豐富的文旅資源:自樂山出發,沿重慶文物南遷紀念館、中國十大最美峽谷金口河大峽谷、鐵道兵博物館、彝族古村莊,翻樂西公路至漢源;也可先上皇木鎮,翻蓑衣嶺、大瓦山五池風景區,大渡河峽谷、一線天大橋……四季梨、桃子、李子、核桃等瓜果不斷;更有壇子肉、黃牛肉火鍋、鍋貼臭豆腐、炸土豆、撻撻面、貢椒魚、火盆燒烤、鐵板燒、石板燒等大量美食。
令人遺憾的是,受限于行政區域分割等因素,沿線資源雖豐富,卻并未形成一個整體。課題組領隊、重慶九龍坡區政協副主席、民革九龍坡區委會主委何新躍認為:在雙城經濟圈大背景,借助成渝地區抗戰文化走廊建設,將成為樂西公路的一個突破口。
從歷史的角度看,樂西公路的終點是在重慶。除了樂山至西昌525公里陸路,還包括重慶至樂山400公里水路。這就將重慶廣陽島、九龍坡建川博物館、江津白沙古鎮、瀘州川南師范學堂燕子巖抗戰舊址、自貢“川鹽濟楚”遺址、宜賓李莊等長江沿線抗戰資源全部串起。樂西公路由此成為成渝抗戰文化的一個新IP,而不再局限于川西一個普通抗戰遺址的定位。
“成渝地區抗戰文化走廊建設”課題調研組建議:可由成渝兩地在重慶長江邊共建一座“抗戰生命線——樂西公路紀念館”。深挖巴蜀人民獨特的“成渝地區抗戰文化特質”,凸顯“抗戰生命線”地位。同時,以重慶為文化匯集的橋頭堡與旅游線路的起點,打造全新IP和文旅線路。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