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休閑>茶旅人生
在海南,豈能錯過鷓鴣茶?
在海南,每走進一家飯店用餐,服務員都會先端上來一大壺茶,而且幾乎是同一款。其顏色淺黃、味道微苦,有類似中藥的特殊香氣。細問之下,得知這是被文人墨客贊嘆千年的“茶中靈芝”——鷓鴣茶。
鷓鴣茶干茶樣貌奇特,海南島上無論是商場超市還是街邊小店,都隨處可見——乒乓球大小的圓圓一顆,外面像粽子一般捆扎起來,20個左右串成一串,一般成串出售,幾元錢一大串非常實惠。有人說像沙僧脖子里掛的大佛珠,但在北方人看來,這造型更像是我們熟悉的辮子蒜。
“這個茶球是怎么做的?”見我好奇,皮膚黝黑的茶店老板操著一口“海南普通話”講解道:鷓鴣茶樹是灌木科,葉子比較大,采摘下來后不像傳統茶類要經過殺青等工序,而是簡單晾曬即成,應當屬于毛茶,所以制作成的茶葉片也很大。
曬干的鷓鴣茶葉片可以直接沖泡。為了便于攜帶和售賣,當地人會將茶葉采摘下來后幾片相互疊加,卷成球狀,再取曬干的椰子樹葉一條一條作為綁帶扎起來,系成一串后,放太陽下曬干或掛在房梁上自然風干。海南人家里待客,就是從這一串串的“辮子”上拽下一顆小球,直接開水沖泡,一壺味道清香獨特的鷓鴣茶就泡好了。
按照傳統茶類的沖泡方式,泡鷓鴣茶采用的是“上投法”,即先加滿一大壺熱水,再投放茶葉。用大壺沖泡,也是因為葉片太大,便于沖泡后茶葉完全展開。
“鷓鴣茶,跟鷓鴣鳥有什么關系嗎?”我又問道。老板笑笑,耐心地繼續講,早年間在當地方言中,人們把這種野生灌木叫作“山苦茶”,據說是上山勞作時順手從樹上采來回家泡水喝,因其味道微苦而得名。“后來,也是傳說,一個農民養了一只十分心愛的鷓鴣鳥,有一天鳥病了,不飛也不叫,整天打蔫,農民想起萬寧那邊山里有這種山苦茶,便翻山越嶺采摘回來泡水喂給鷓鴣鳥喝。過了幾天,鷓鴣鳥痊愈了,還實現了長壽。這件稀奇的事慢慢傳揚開,老百姓都說這茶能清熱去火,就起名‘鷓鴣茶’,成了家家戶戶最為日常的飲品。”原來這小小一顆茶球還有這么多故事,我遂對它產生了更多好奇。
我查閱資料,看到清代名醫趙其光所著的《本草求原(卷一)》中如此記載:“鷓鴣茶,甘辛,香溫,主咳嗽,痰火內傷,散熱毒瘤痢;理蛇要藥。根,治牙痛,疳積。”看來傳說中老百姓所言不虛,鷓鴣茶確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羊肥愛芝草,茶好伴名泉。”這是著名劇作家、詩人田漢在海南萬寧東山嶺寫下的詩句。聽說海南東山羊肉質鮮美、毫無腥膻,也被當地人認為是將鷓鴣茶嫩葉作為食物的緣故。
鷓鴣茶樹因生長于山區,所以海南瓊中、樂東、保亭、五指山等地都是它的產區,但還是以萬寧東山嶺和文昌銅鼓嶺的鷓鴣茶最為出名。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如今萬寧一帶還保留著一個古老傳統:每年農歷五月初,當地村民就進山采摘鷓鴣茶,并采上一些其他植物的葉子用來配制涼茶,這種以鷓鴣茶為主的、算是拼配而成的茶,被稱為“五月茶”,是每家每戶代代相傳、人人會做的茶葉。
我原以為苦丁茶是海南茶的代表,這番仔細了解下來才發現,原來鷓鴣茶才更像是海南島的“島茶”,往來如織的游客們常會買上幾串鷓鴣茶作為伴手禮。當然,鷓鴣茶也在傳承中創新,我路過一些禮品店,看到售賣“鷓鴣小青柑”茶的,暗自揣測會不會因為同是球形,又都香氣獨特,能潤燥去火、潤肺生津,才使二者結合得如此恰到好處?據探店的游客說,一些商鋪還售賣鷓鴣茶的創意飲品,比如與黎族米酒結合的鷓鴣酒灼花,甘甜清香的味道吸引著很多年輕人前去購買。看來下次登島,必須要去嘗嘗了!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