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朱英杰)3月7日下午,在教育界別協商會議上,委員們圍繞青少年心理健康展開深入交流。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國家衛健委有關負責人到場參會并對委員意見建議積極回應。
會上,政協委員們對于學生心理問題成因以及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對策等方面,達成共識——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問題,而是一道面向全社會各主體的共同命題。而若想尋求破解之策,必須發揮家庭和社會的綜合力量。
“要協同開展心理健康育人工作。”委員們紛紛表示。
在教育領域,人們經常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尊重、是呵護、是主動有為地去引導與關心。
“但‘愛’在哪里?”張志勇委員率先拋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他以一所招收了數千名“問題學生”的學校為例,向與會者展現了“愛”的感化力量。“愛其實在親子關系中、在師生關系中……”
倪閩景委員表示,需要認識到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問題,需要依托社會力量,加強科學的心理疾病監測網絡與治療應急機制建設;需要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對家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科普。
張平文委員認為,需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諸多影響,“當代青少年自小生活在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交融的環境中,容易造成‘數字依賴’‘社交孤獨’等心理問題,需家校社共同協力引導。”
“建議‘家-校-社-政’四方聯動,從自發走向自覺,從各自行動走向協同育人。”長期扎根教育一線實踐的高金鳳委員表示。
還需做好哪些方面的“協同”工作?李孝軒委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五育并舉’對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至關重要。需將體育、勞動教育等與心理健康教育做有效融合,讓學生在運動、互動中調試自我。”
孟艷委員表示,探討如何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要關注校內外力量的“協同”,也要關注校內多主體間的協作。“應提升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形成‘全員式’‘全程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除了“協同”一詞外。“科學”“理性”也是委員們提出的高頻詞匯。
“需要建立起家、校、醫院三位一體的青少年心理監測管理體系,各盡其責;需要引導家庭社會理性認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馬景林委員建議。
“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很強,是一項等不起又不能太倉促的工作。”程建平委員呼吁,要借助家長學校、社會企業等多方專業資源,科學協作,以有序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應加快統籌精神衛生資源和專業人才培養與配置,加強兒童精神衛生隊伍建設,提高對有心理健康咨詢、診療需求青少年的服務能力。”陳偉志委員強調“科學”力量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達成共識,是深入推進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工作的伊始。委員們表示,這場會議將促使自己更加系統、有針對性地在自己的育人實踐中,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育人實踐的新探索。